苗医青少年研学基地
晨雾像块浸了水的青布,把湖南湘西的苗医研学基地裹得发潮。十六岁的林小满踩着露水往草药园跑,帆布鞋碾过草叶的声音惊飞了竹篱笆上的山雀。她攥着昨天领的研学手册,第三页\"制药蜡工艺\"几个字被手心的汗洇出浅蓝印子——要是今天再跟不上进度,同组的男生肯定又要笑她连蜂蜡和松香都分不清。
\"小满慢些,药露要沾湿头发了。\"
身后传来银饰碰撞的轻响。穿靛蓝对襟衫的吴阿婆正蹲在田埂边,竹篓里的紫苏叶沾着晶亮的露水。老人手腕上的银镯子随着动作晃出细碎的光,那是上个月基地给非遗传承人们新打的,刻着\"百草皆药\"四个篆字。
小满刹住脚回头,看见阿婆正用竹刀将艾草割成整齐的小段。\"阿婆,您怎么总比鸡起得还早?\"她学着当地话的调子发问,舌尖卷得有些生硬。城里来的学生们总说吴阿婆身上有股草木香,像晒透了的药草垛,可小满觉得更像雨后的青石板,凉丝丝的透着股韧劲。
吴阿婆直起身笑,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晨光:\"草药要趁露水没干采才有效力。就像你们这些娃娃,大清早的精气神最足。\"她往小满手里塞了片薄荷,\"含着,提提神。等下做药蜡别又把火候烧过了。\"
薄荷的清凉从舌尖窜上太阳穴时,研学基地的铜钟正好敲响。二十个穿着蓝白校服的少年从宿舍楼涌出来,像一群刚出笼的白面馒头,在青灰色的石板路上滚出喧闹的声响。来自长沙的男生赵磊举着手机追着蝴蝶拍,镜头里突然闯进个穿苗服的小姑娘,梳着两条油亮的长辫,辫梢系着红绒线。
\"阿雅,你看我昨天拍的药碾子特写!\"赵磊把手机屏幕怼过去,照片里铜制的药碾子泛着幽光,碾槽里的药渣还带着深绿的痕迹。
十三岁的阿雅是附近苗寨的孩子,被基地聘来当小向导。她踮脚瞥了眼屏幕,突然伸手在赵磊胳膊上拍了下:\"不能拍药碾子的,那是有灵性的。\"她的普通话带着糯糯的口音,\"我爷爷说,每种工具都住着药神的碎片。\"
赵磊撇撇嘴正要反驳,就被集合哨声打断。二十个学生排成两列,看着吴阿婆和另外两位老医师走到队伍前。穿白大褂的张老师站在老人们身边,手里捧着个盖着红布的木盘——那是昨天预告过的神秘教具。
\"今天我们要学的药蜡疗法,\"张老师掀开红布,露出里面排列整齐的牛角药筒和铜制药勺,\"是苗医外治法里的宝贝。明代的《苗医汇要》就记载过,用蜂蜡混合草药敷在穴位上,能治风湿痹痛。\"
赵磊的手又痒起来,悄悄摸出手机调成录像模式。镜头里,吴阿婆正将一块黄澄澄的蜂蜡放进铜锅里,架在炭火上慢慢熬。蜂蜡融化的咕嘟声里,她往锅里撒了把切碎的艾叶,银镯子在火光里晃出细碎的光斑。
\"注意看火候,\"吴阿婆用竹筷搅着蜡液,\"起泡像鱼眼就正好,太老了会烫伤皮肤,太嫩了敷不住。\"她说话时,阿雅突然往炉膛里添了块松柴,火苗\"腾\"地窜起来,映得老人脸上的沟壑像幅水墨画。
小满盯着自己的铜锅,手心全是汗。昨天练习切草药时,她把当归切成了碎末,被赵磊笑说是\"给蚂蚁做药材\"。此刻蜡液在锅里转着圈,她刚要伸手撒艾草,就听\"哎呀\"一声——赵磊的蜡液溢出来,在青石板上凝成蜿蜒的黄蛇。
\"慌什么?\"吴阿婆走过去,用竹刀把地上的蜡刮起来,\"做药要像溪水漫过石头,慢慢的才匀净。\"她重新取了块蜂蜡放进赵磊锅里,\"你们城里娃娃总嫌慢,可药草生长要等季节,伤口愈合要等时辰,急不得。\"
小满看着自己锅里渐渐融化的蜡液,突然想起出发前妈妈塞的那瓶维生素片。塑料瓶上印着\"快速补充营养\"的字样,可此刻在弥漫着艾草香的作坊里,那行字突然显得有些单薄。
中午在基地食堂吃饭时,赵磊捧着碗酸汤鱼不肯放筷子。木桌上的鱼是后山溪里养的,汤里飘着紫苏叶和黄荆子,都是早上他们亲手采的。阿雅坐在小满旁边,教她辨认碗里的草药:\"红色的是茜草,能活血;白色的是茯苓,治肚子胀的。\"
\"这些都是你们平时吃的?\"小满舀了勺汤,舌尖的酸麻里裹着草木香。
阿雅点点头,辫子上的红绒线晃了晃:\"我奶奶说,吃饭就是吃药,吃药也是吃饭。\"她突然压低声音,\"等下我带你们去看药窖好不好?里面藏着三年的陈艾。\"
午后的阳光透过药窖的气窗,在地上投下菱形的光斑。阿雅推开厚重的木门时,一股陈腐的草木香扑面而来。窖里整齐码着几十捆艾草,用麻绳捆成圆饼状,最底层的已经泛出深褐色。
\"越陈的艾绒火力越温和,\"阿雅蹲下来抚摸着最上面的艾草,\"我爷爷每年端午都要晒艾,说要留给我做嫁妆。\"她突然捂住嘴笑,辫梢的红绒线扫过捆扎艾草的麻绳。
赵磊举着手机四处拍,镜头扫过墙角的竹篓时突然停住——里面装着些灰扑扑的块状物,表面布满细孔。\"这是什么?\"他伸手要碰,被阿雅拦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