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柱暗自松了口气。他最担心的,就是父母认死理,觉得这十五万花得冤枉。好在何大清不是那般固执的人——抛开当年不得已的离开,他在居家过日子上,倒有几分通透。
这年头,多少家长总觉得“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多”,不管孩子说得多在理,只要不合自己心意,便劈头盖脸一顿怼,仿佛这样才能显出家长的威严。何大清却不一样,他瞧着儿子考上清华,又在鸿宾楼混得风生水起,打心底里信得过柱子的眼光。
“转!听柱子的。”何大清拍了板,“钱我这儿有,不用你掏。我和你陈姨俩人,三十万够了。”
陈娟原本还心疼钱,听男人这么一说,也回过神来。柱子不是寻常孩子,能从大厨考上清华,看事情的眼光定然比他们长远。她笑着点头:“行,明儿我就去街道办问问手续,我在那儿上班,办起来也方便。”
户口的事就这么定了。一家子围坐着吃饭,何大清又想起接雨水的事:“你上大学忙,要是顾不上接雨水,就让你陈姨搭把手。”
“是啊柱子,我在街道办不忙。”陈娟跟着道。
何雨柱看向雨水,小姑娘正捧着碗喝粥,闻言立刻摇摇头:“我想让哥哥接。”她跟哥哥亲,何况爸爸当年不告而别,心里总归有点怯生生的。
何大清和陈娟相视一笑,也不勉强:“那你就多受累了。”
吃过晚饭,何雨柱带着雨水准备回去。刚推着自行车走到中院,就撞见了易中海。
“柱子,今儿不留下住?”易中海笑着打招呼,眼神却在他身上溜了一圈,像是在琢磨什么。
“不了一大爷,明儿还得上课。”何雨柱客气了一句,推着车往外走。
看着他的背影,易中海眼神闪了闪,转身敲了敲何家的门。
“一大爷?”陈娟开门,见是他,有些意外。
“来问问街道办那户口政策。”易中海走进屋,目光扫了一圈,“听说你们要转户口?”
“是啊,柱子说转了好。”陈娟倒也实在。
易中海点点头,话锋一转:“对了,院里聋老太太那情况,你在街道办,知道五保户咋申请不?需要啥材料?”他早想给聋老太太弄个五保户身份,既能落个照顾老人的好名声,将来也能让傻柱……哦不,现在该叫何雨柱了,能念着他的好。
陈娟愣了愣:“这我还真不清楚,回头我帮您问问?”
何大清从里屋出来,插了句嘴:“一大爷,我家这口子正忙着转户口呢,其他事怕是顾不上。您要是急,不如自己去街道办问,那边有专门管这事的同志。”他不傻,易中海打着照顾聋老太太的旗号,里头的弯弯绕绕,他多少能猜到点。
易中海碰了个软钉子,心里有点不快,但也不好发作。“那行,我自己去问。”他摆摆手,转身离开了何家。
出了何家,易中海没直接回家,反倒往贾家走去。贾家刚吃完饭,贾张氏正坐在炕沿上数着粮票,见他进来,忙起身:“一大爷?您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