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里的公平:一场虚拟教育的价格革命
林夏的手指悬在VR眼镜的确认键上,屏幕里,“星火未来”平台的《中考冲刺保分班》正用醒目的金色字体闪烁——“72课时,名师一对一,签约保提50分,仅售元”。客厅传来妈妈压低的声音,她在跟班主任打电话,说孩子最近物理总跟不上,想找个好点的辅导课。
林夏摘下眼镜,走到厨房门口,看见妈妈对着手机账单叹气。上个月刚交了线下辅导班的费用,这个VR课程的价格,几乎是家里半个月的生活费。她退回房间,点开班级群,班长正在分享另一个平台的免费课,“偏远地区专属通道”几个字像根刺,扎得她眼睛疼。她住在中部小城,不算偏远,却也没富裕到能轻松负担五位数的辅导费。
“为什么好课都这么贵?”林夏把脸埋进枕头,想起上周体验课上,老师用VR模拟的太阳系模型,行星在她眼前转动,引力公式随着星球轨迹浮现,那是她第一次觉得物理不难。可体验课结束,正价课的报价让她瞬间清醒——原来连“看见知识”的权利,都需要钱来买。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未来伦理研究院”里,周明宇正把一叠数据甩在会议桌上。屏幕上的折线图像陡峭的山峰,虚拟教育直播的课程价格在半年内涨了300%,单节最高达到2800元,而欠发达地区的课程覆盖率不足15%。
“更离谱的是这个。”周明宇点开一段录音,是卧底研究员传来的平台销售话术,“我们的老师都是清北名师,去年押中了80%的高考题,报了这个班,孩子至少提60分,不过名额只剩3个了,今天不订就没了。”
会议室里一片沉默。副研究员苏晓推了推眼镜,把一份投诉信放在桌上:“这是贵州山区的家长寄来的,他们花了三个月工资报了‘保过班’,结果孩子考试反而退步了,平台还不肯退款,说‘是孩子没认真学’。”
周明宇的指节敲着桌子,发出沉闷的声响。他想起三年前做虚拟教育调研时,在云南的一所小学,孩子们围着VR眼镜,第一次“走进”故宫,眼里的光让他红了眼眶。那时他以为,技术能打破教育的围墙,却没想到,围墙没了,又建起了一道用价格堆砌的门槛。
“不能再等了。”周明宇站起身,“我们必须制定一套伦理标准,把虚拟教育拉回‘育人’的本质,而不是赚钱的工具。”
团队的第一步,是深入调查。苏晓伪装成求职者,进入“星火未来”平台的销售部门。她每天要完成的KPI里,有一项是“必须用‘保提分’‘名额有限’等话术促成3单高价课”。她偷偷录下培训内容,里面的讲师直言:“不用管课程成本,就往名师、押题上靠,家长愿意为孩子的未来买单。”
而周明宇则带着研究员走访欠发达地区。在甘肃的一个村子里,他们遇见了教师李娟。李娟的手机里存着几十个学生的名单,这些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唯一的学习资源是村里破旧的电脑。“有次我找到一个免费的VR化学课,想带孩子们看实验,结果平台说‘地区不支持’,其实就是把免费课限定在了大城市。”李娟的声音带着无奈,“孩子们问我,是不是他们不够聪明,所以看不到那些好玩的课。”
这些故事像重锤,砸在每个研究员的心上。回到研究院,他们连夜梳理数据,发现大部分平台的课程定价毫无依据——师资成本只占定价的15%,技术投入不足10%,剩下的全是营销和利润。更讽刺的是,那些宣称“清北名师”的课程,很多讲师只是普通大学生。
“首先要解决定价透明的问题。”周明宇在白板上写下第一条,“所有课程必须公示成本明细,师资、技术、运营的费用都要列清楚,让家长知道钱花在了哪里。”
苏晓补充道:“单节超过500元的课,必须经过监管部门备案,不能让平台随意抬价。”她想起在“星火未来”看到的高价课,成本明明只有80元,却卖到了580元,“还有虚假宣传,‘保过’‘提分’这种绝对化的承诺,必须明令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