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中原后,昭文帝因为魏征的功劳显著,将其封为御史大夫。家人们,古往今来,臣子无数,但像魏征这般直言敢谏的,那绝对是独树一帜的存在。
“谏臣”这俩字儿,就跟给他刻在史书上似的,擦都擦不掉。
可别以为他只是个会挑刺儿的主儿,人家肚子里那墨水儿可多了去了。每次进谏,那都能精准戳中问题的要害,可不是在那儿瞎咋呼,而是带着一套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就算昭文帝当时气得火冒三丈,听完他的话,也得静下心来好好琢磨琢磨,这就叫‘有理走遍天下’嘛。
今儿个,咱就深挖深挖魏征那些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的事儿,瞅瞅他和昭文帝这对‘欢喜君臣’之间,到底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有趣故事。】
天幕文字刚落,太极殿内的天玄帝坐在龙椅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他抬眼看向殿外,声音带着帝王特有的沉敛:“这个魏征,是个忠臣。”
话里听不出喜怒,可熟悉他的大太监徐贤都知道,陛下说这话时,眉峰微挑——那是真动了欣赏的心思。
作为皇帝,他见惯了阿谀奉承,此刻望着天幕上“直言敢谏”四个字,忽然对这个还未完全崭露头角的臣子多了几分留意。
【博主兴致勃勃地讲道:“就说有一次,昭文帝满心欢喜地打算去秦岭打猎。这皇帝要去打猎,那场面,底下人忙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各种打猎的行头、护卫的安排,那叫一个紧锣密鼓。
就在一切准备得妥妥当当,就等昭文帝起驾出发的时候,魏征知道了这件事。”】
【“魏征心里寻思着,这刚打完仗没多久,老百姓还眼巴巴地盼着能休养生息呢,皇帝这时候跑去打猎,这榜样可带得不咋好啊。
于是,他急匆匆地赶到宫中,见到昭文帝就说:‘陛下,如今天下才刚安定下来,百姓的日子还没安稳呢,这时候您要是去打猎,恐怕老百姓会觉得陛下贪图享乐,这对陛下的圣名可没什么好处啊!’”】
【昭文帝一听,心里别提多失落了,毕竟心心念念的打猎计划就这么泡汤了,但又觉得魏征说得在理,没办法,只好无奈地取消了打猎计划。
可昭文帝心里还是有点不甘心呐,就对魏征抱怨道:‘朕不过是想放松放松,你这一来,朕的兴致全没了。’
魏征却一本正经地回答:‘陛下以天下为重,这点小小的牺牲,能换来百姓的安心,太值啦!’你们瞧瞧,魏征就是这么直来直去,为了百姓,连皇帝的面子都顾不上咯。”】
东宫书房里,袁泽正捧着一本《农桑要术》看得入神,听到天幕说起“秦岭打猎”的桥段,忍不住放下书卷轻笑。
他身为穿越者,最清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此刻摸着下巴暗道:“魏征这招‘以民为本’,算是说到点子上了。
皇帝的‘放松’要是建立在百姓劳顿上,那可就本末倒置了。”
旁边正在整理文书的诸葛明闻言,手中狼毫一顿,抬眼看向袁泽:“殿下所言极是。古之贤臣,莫过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魏征敢逆龙鳞,非为逞口舌之快,实为江山计。”
他抚着胡须,目光落在窗外的农田,“若朝堂多些这样的人,百姓才能真正安身立命。”
人群里,穿着粗布短打的魏征听到“拦皇帝打猎”那段,他眉头一皱,低声嘟囔:“打猎本就该看时候,百姓还没缓过来,折腾啥?”
旁边有人撞他胳膊:“哎,这魏征跟你一个名儿,脾气都一样倔!”他脖子一梗:“对的事,凭啥不倔?”
【“还有一回,民间传言昭文帝得了一只漂亮得不得了的鹞鹰,喜欢得简直爱不释手,经常架在手臂上逗弄把玩。
有一天,他正玩得开心呢,远远瞧见魏征走过来了。李世民那反应,嘿,就跟个做了错事怕被家长发现的孩子似的,赶紧手忙脚乱地把鹞鹰藏进怀里。”】
【“魏征其实早就瞅见了,但他假装没看见,故意跟昭文帝聊起国家大事,从民生疾苦,比如说哪些地方遭了灾,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一直谈到边疆防务,敌军有没有什么异动之类的,那真是滔滔不绝,说个没完没了。
那鹞鹰在昭文帝怀里被捂得难受啊,不停地挣扎扑腾。昭文帝又不敢动弹,只能强忍着,脸上的表情那叫一个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