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堂内烛火通明,袁泽端坐龙椅侧的监国宝座上,指尖轻叩案几,目光扫过阶下文武百官,最终落在手持羽扇的诸葛明身上,沉声道:“前日天幕所现王阳明先生生平,诸位都已见过。
‘知行合一’四字,当为天下士人立身之本,更该是我大乾新政的根基。
本宫决意设立‘招贤堂’,广纳天下奇才,若阳明先生愿入仕辅政,朕亲自出城十里相迎;若他一心讲学,本宫亦不强求。诸葛先生,此事关乎新政人才根基,便交由你全权负责。”
诸葛明上前一步,羽扇轻摇,扇面“隆中对”残墨在烛光下若隐若现,他躬身行礼:“殿下英明,臣有一请,在招贤堂旁设‘论道轩’。
每月初一、十五对外开放,无论工匠百还是山野隐士,只要有真知灼见,皆可入内论学,其所言所著,可直接呈递御前,无需经六部层层审批。
如此一来,既能打破官场壅塞之弊,也能让殿下听到最底层的声音。”
袁泽眼中闪过赞许,抬手示意他起身:“正合本宫意!新政既要改制度,更要变风气。
设‘论道轩’,要让天下人知道,大乾选才,只看能力,不看出身。你尽快拟出‘论道轩’的章程,三日内呈给本宫。”
“臣遵旨!”诸葛明拱手应下,退回队列。
就在这时,商羊快步走出来。他青色的官袍上沾着些铁屑,一看就是刚从工坊赶过来,腰间挂着的鲁班牌叮当作响。
“殿下,之前殿下在工部设立了‘利器局’,召集了一百多个工匠在研究幕上的燧发枪。如今已有成品,只是无法量产……”
袁泽眉头微蹙:“何出此言?是工匠技艺不足,还是材料短缺?”
“是钢材不行!”商羊急声道,“燧发枪枪管需‘百炼钢’,可如今工部的炼钢法,最多只能炼出‘五十炼’的钢,强度远远不够,装上火药一开枪,枪管就容易炸膛。
臣已让工匠试过多种方法,都没能突破,这才急着来向殿下请罪。”
袁泽闻言,从袖中取出一本蓝布封面的小册子,起身走下台阶递给他:“无需请罪,这是本宫根据天幕信息整理的《高炉炼钢与火药纪要》,里面详细写了高炉的尺寸、鼓风装置的改进方法。
还有火药的精准配比——硝石七十份、硫磺十五份、木炭十五份,必须翻炒三次、过筛两次,颗粒要像小米一样细,才能装枪使用。你拿去给工匠们参考,或许能解燃眉之急。”
商羊双手接过册子,飞快翻开,眼睛越睁越大,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殿下!这……这简直是雪中送炭!有了这份纪要,再加上改进的设备,‘百炼钢’定能炼出来!只是……”
他话锋一转,又露出难色,“造燧发枪需要大量精铁,可如今北疆和内地的铁矿开采人手不足,就算炼出了好钢,没足够的铁料,还是没法量产。”
“人手之事,本宫已有安排。”袁泽走回宝座,重新坐下,“陈嘉庚先生从南洋传来消息,他已联络了三百多名擅长冶金的海外乾人工匠,这几日就会抵达泉州,到时候让他们直接去铁矿和工坊支援。
另外,本宫已下旨,从内地迁移五万农户前往北疆,其中一万多人以前是矿工,等他们在北疆安顿好,就调去矿山挖矿。
你记住,工匠和矿工是大乾的根基,工坊和矿山的食宿要按最高标准准备,工钱每月不得少于三百文,若有官吏敢克扣,以贪腐罪论处,绝不姑息!”
商羊连忙躬身:“臣遵旨!臣定当善待工匠与矿工,绝不让他们受半分委屈!”说罢,捧着册子快步退了出去,生怕耽误片刻。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内侍的通报声:“启禀太子殿下,苏思雨姑娘求见,说是有‘启智女学’招生之事要向您禀报。”
袁泽脸上露出温和的神色,笑道:“快请她进来。”
片刻后,一位身着素衣的女子走进殿内,她梳着简单的双丫髻,头上插着一根木簪,手中捧着一本厚厚的册子,正是苏思雨。
她见到袁泽,连忙躬身行礼:“民女苏思雨,见过太子殿下。”
“苏先生不必多礼,快请坐。”袁泽示意内侍搬来椅子,“今日前来,是为‘启智女学’的招生情况吧?”
苏思雨起身坐下,将手中的册子递过去:“回殿下,遵照您的吩咐,长安首期共招收两百名女学生,其中穷人家的女孩一百二十人,商人的女儿五十人,勋贵家庶出的女儿三十人。
如今已经开课一个月了,学生们不仅学习识字算数,还修习纺织、医术,进步都很快。只是今日来,是想向殿下请示两件事。”
“你说。”袁泽翻开册子,仔细看着上面的学生名录。
“第一件事,”苏思雨语气诚恳,“如今有不少各州府的百姓来信,希望‘启智女学’能在当地开设分校,让更多女孩有读书的机会。民女想请殿下恩准,在各州府修建校舍,增设分校。”
袁泽点头:“此事可行,教育不分地域,既然百姓有需求,本宫就准了。
你回去后拟一份分校建设计划,户部会拨付五万两银子,要求一个月内动工,半年内完工,确保各州府的女孩都能尽快入学。”
“谢殿下!”苏思雨眼中闪过喜色,又道,“第二件事,民女斗胆请求,允许‘启智女学’的学生参加府试。
哪怕只是让她们试一试,也能让天下女子知道,读书不是男子的专属,女子也能通过科举实现抱负。”
这话一出,殿内瞬间安静下来,站在一旁的礼部侍郎张济终于忍不住站出来,急声道:“殿下,万万不可!‘女子无才便是德’,自古以来,科举都是男子的事。
若让女子参加府试,岂不乱了男女之别、尊卑次序?还请殿下三思!”
袁泽看向张济,语气平静却带着威严:“张大人,你家中有五个女儿,你可曾让她们读书识字?”
张济一愣,脸色瞬间发白,支支吾吾地说:“这……臣的女儿,只需学习女红、管家便可,读书识字对她们来说没用。”
“没用?”袁泽提高声音,“若你的女儿被人诬陷,却因不识字无法写状纸;若你家中无男丁,家产被族亲侵占,却因不懂律法无法维权,到时候你还会觉得读书没用吗?”
他转向苏思雨,语气缓和下来,“府试之事,本宫准了。从今年秋闱开始,‘启智女学’的学生可凭学籍报名参加府试,若考中了,与男子一样享有秀才的功名。”
苏思雨激动得站起身,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深深躬身:“民女代表天下女子,感谢殿下!殿下的恩情,民女永世不忘!”
“你不必谢本宫,”袁泽扶起她,“女子亦是大乾的子民,她们有权利追求知识,有权利实现自已的价值。好好办学,让更多女孩走出蒙昧,这才是对朕最好的回报。”
苏思雨用力点头,捧着册子躬身退下。
袁泽看了眼沙漏,发现已近晚间八点,便对众人说:“今日议事就到这里,诸位都回去休息吧。”
百官退去后,袁泽起身前往东宫文华殿——新政署的官员们还在那里忙碌,北疆的各项事务都需要他亲自敲定。
刚踏入文华殿,就看到诸葛明和白起坐在案前,面前的茶杯早已凉透,显然是等候许久。
诸葛明见他进来,连忙起身递上一卷厚厚的文书:“殿下,这是臣与白将军昨日拟定的北疆休养生息计划,分为‘民、农、兵、商’四个部分,您过目。”
袁泽接过文书,在案前坐下,仔细翻阅起来,一边看一边问道:“‘民之篇’中说要迁移十万农户去北疆,每户分一百亩田,免三年赋税,这迁移途中的保障措施,你们是怎么安排的?”
白起上前一步,躬身答道:“回殿下,迁移途中,每户每日供给二升米、十文钱,由户部派专人护送,每支迁移队伍配备三名监察御史,若发现有官员克扣粮草、搜刮民财,当场斩立决,绝不姑息。
农户抵达北疆后,由牧农局统一安排住房,房内配备床、桌子、锅灶等基本用品,第一年的种子、农具都由朝廷免费提供,确保他们能尽快安顿下来,安心耕种。”
“‘官吏克扣,立斩不赦’这一条,要单独写入《大乾律》的补充条款,让所有参与迁移的官员都清楚,百姓的救命钱,碰不得!”
袁泽在文书上画了个红圈,又问,“迁移的农户中,有一万是以前的矿工,他们安顿好后,要优先调去矿山挖矿,工钱要比内地高两成,让他们能安心干活。此事你们安排好了吗?”
诸葛明点头:“臣已经和户部、工部商议过了,矿工的安置地点就在铁矿附近,方便他们上下班,工坊还会为他们修建宿舍,配备家属区,让他们能安心留在北疆。”
“很好。”袁泽继续翻看,“‘农之篇’中提到要设‘农科所’,让南洋来的农学家教百姓科学种地,这个‘农科所’的选址和人员安排,都落实了吗?”
“回殿下,‘农科所’选址在北疆的平原地带,那里土地肥沃,适合试验新的农作物。
诸葛明答道,“另外,我们还计划修建‘通济渠’,连接北疆的各大水系,解决灌溉问题。
目前,水渠的路线已经规划好,下个月就可以动工,预计半年内完工。”
袁泽放下文书,看向白起:“边军的训练计划,你们拟定好了吗?神机营的士兵挑选得怎么样了?”
白起递上另一卷文书:“回殿下,这是边军的训练计划。边军留两万人驻守关隘,其余八万人分驻各地,一边练兵,一边种地,实现自给自足,减轻朝廷的负担。
神机营的五千精兵已经挑选完毕,都是从边军中选出的精锐,其中一千人以前是猎户,枪法精准,臣打算让他们担任小队长,带队训练。
只是,神机营的训练需要大量火药,如今工部的产量还跟不上,恐怕会影响训练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