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文圣(1 / 2)

接下来是昭文帝与王阳明二人的精彩对话,这可就跟那电视剧里的高能剧情似的,大伙可得竖起耳朵听好了。

[画面中,身着玄色龙袍、头戴冠冕的帝王眉目如刻,俊美非凡,周身气度冷峻威严,宛若腾跃之龙昂首前行。

王阳明望着袁泽渐近的身影,沉浸在话语中不觉出神。

待回神时,袁泽已走到他面前。

一只骨节分明、白皙如玉的手伸到他眼前,威严的声音从上方传来:“王先生,大乾文士众多,宫门外跪求朕收回成命者亦不在少数。你可知,为何朕独独愿见你一人?”

王阳明喉间干涩,来之前他并非没琢磨过这个问题,却始终没答案。

入殿初见袁泽时,他曾以为是念及昔日容其避雨的旧情;

王阳明听完方才一番肺腑之言,再闻此问,又不敢确定了。

“为何?”

袁泽唇边掠过一丝极淡的笑意,几不可察:“你开设潇湘学院,广纳门生,不问出身、不问来处,助人立志、扶人高飞;

你怀往圣之心,有教化万民之志;你今日敢冒死入宫进言,非为虚名,而为国、为天下文脉,此乃大勇。昔日初见,朕便知你不是迂腐守旧之人——相反,你懂得变通。”

“懂得变通”四字让王阳明心生疑惑,却又恐拂逆帝王颜面,小心翼翼地伸出手,落入对方掌中,借力起身。

他心中忐忑,猜不透袁泽说这些是何意——是褒奖?还是要他知难而退?

可他大胆瞥了眼袁泽神色,见其面色缓和、隐有笑意,又觉不对。渐渐猜出些许端倪,却不敢确信,强压下念头,保持镇静问道:“陛下说这些是何用意?”

袁泽不绕弯子,直言道:“儒家虽出圣贤,然为数甚少。今朕欲册立一位‘文圣’,让其受万世景仰!”

在王阳明震惊的目光中,他含笑问出后半句,“王师意下如何?”

袁泽却已转过身,目光重新落在他身上,带着一种纯粹帝王视角的审视与衡量:“朕欲立文圣,非为虚名,实为天下文脉寻一标杆,一道枷锁,亦或……一座灯塔。”

袁泽话语中的坦率近乎残酷,“王师,你可知如今儒学一家独大,长此以往,非国家之福。朕需要一位能超越门户、且有足够威望之人,整合文气,引导学风,使其真正能为国所用,而非成为内耗之源。”

他顿了一顿,声音低沉却极具穿透力:“朕选中你,因你乃‘心学’宗师,本就强调本心、实践,与只知皓首穷经、训诂考据的迂阔之辈大不相同。

更因你……有教无类,门下三教九流皆有,在野在朝影响力皆不容小觑。由你来做这‘文圣’,比任何一个只代表单一学派的大儒都更合适。此其一。”

“其二,”袁泽逼近一步,无形的压迫感随之而来,“朕需要你的‘变通’,来替朕完成一些……守旧之人不愿做、甚至不敢想的事。

比如,修正典籍,统一文字,使天下学问有一公允之基,而非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又比如,广开民智,教化万民,使朕之政令能通达乡野,而非被地方豪强与迂儒曲解壅塞。”

王阳明听到此处,心中已如明镜般雪亮。原来如此!

昭文帝要的不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文圣,更是一个能帮他推行文化大一统、思想革新政策的实干派领袖!

这“文圣”之位,既是无上尊荣,亦是千斤重担,更是将他乃至他整个学派都与皇权绑定的一把锁。

“陛下!此事真的万万不可……”王阳明慌忙欲跪辞,却被袁泽抬手托住手臂,未能跪下。

“王师不必急于推却,朕知‘圣人’称号千百年间少有人能担当。但若王师能完成朕托付的三件事,这封号纵使你担了,后世之人也无可指摘。”

袁泽语气笃定,“况且,在朕看来,天下间再无第二人比王师更适合完成这三件事。”

王阳明惊惶的动作顿住,再三审视袁泽,确认其非戏言。他犹豫片刻,终是问道:“敢问陛下,是哪三件事?”

诚然,他对“圣人”之位并非毫无心动——哪个读书人不以此为尊?但心动之余,更对袁泽口中的“三件事”满是忧虑与紧张。

袁泽看穿他的心思,神色如常:“第一件,与学士赵渊共撰《天下大典》,修正典籍、编著统一文字。”

王阳明略一思忖,这确是常人难成的壮举,其中艰难可想而知,足以作为获“圣人”称号的条件,遂又问:“那第二件呢?”

“既要开启民智,岂能缺少良师?”袁泽目光坦诚,“朕知王师门下弟子众多,且才学出众、品行端方,其中当有不少人可担重任。”

王阳明一怔,瞬间明白——原来袁泽的主意打到了他弟子身上!

这是“招安”老师,还附赠一群学生?好半晌,他才憋出一句:“陛下果真谋略过人。”

王阳明甚至忍不住怀疑,袁泽是否早把算盘打到了他头上。

犹豫后,他替弟子探问:“敢问陛下,是要我的弟子们具体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