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杂志样本(2 / 2)

当时油墨厚重、干燥慢、渗透性强,也会增加更多重量。一般采用铁丝钉(骑马钉)或线装。铁丝钉本身较重,线装的线也有重量。入手感觉明显更沉、更厚实、更挺括。拿在手里有分量感和体积感,感觉更像一个“物件”。弯曲需要稍用力。

纸张普遍颜色发黄、发灰或暗淡,不均匀,可能看到木屑、纤维束或杂质。表面粗糙、不光滑。印刷相对粗糙。铅字凸版印刷或早期平版石印,油墨较浓重,文字边缘可能略有洇染或毛刺,清晰度不如眼前的样本。图片通常是单色(黑色)或简单双色套印,网点粗大,细节模糊,色彩单调(如果是彩色石印,色彩饱和度低且易偏差)。套印精度较差。

版式通常紧凑、文字密集,插图较少且简单。字体选择有限。纸张手感粗糙、毛糙、有纤维感。纸张边缘裁切可能不够光滑,甚至有点割手。油墨可能摸起来有轻微凸起(凸版印刷)或感觉渗透很深。翻阅感觉较“涩”,翻页不如眼前的样本流畅。纸张较厚较硬,需要稍用力翻动。如果是线装,中缝处翻阅有特点。胶水或浆糊装订可能易脱落或发脆。

阅读时,低白度和粗糙表面导致对比度较低。油墨可能过浓或洇染,文字辨识度稍差于眼前的样本。长时间阅读更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发黄的纸张本身也影响观感。粗糙的纸张在翻页时与手指的摩擦感更强。一般带有此时纸张特有的“书香”(木质素降解产物)或油墨、胶水的陈旧气味。整体更具历史感、材质感,但清晰度、舒适度和便利性远不如眼前的样本。阅读时需要更多的专注力来克服视觉上的粗糙感。

郑贯公克制住了仔细观看内容的冲动,刚才他是特意挑选了一些个体的文字和图片的边缘进行判断的。这个若非老报人或者天资聪颖,一般是不会想到这些细节的。他举起杂志问道,“敢问月生兄,此物成本多少?印量如何?”

王月生一愣,因为他并非专业人士,还以为对方会就那些内容进行发问,没想到如此地,嗯,怎么说,物质。王月生之前只是理论推导过,因为还没正式在前世用后世设备伪装后建印刷厂,只能大致估算。当时他是按照后世《读者》一本印刷成本9.8元来算的。弄到前世肯定成本要增加,他就按照后世15元人民币在前世此时的购买力折算了一下。“大概要2角银元”。

郑贯公惊讶了一下,“哦,我刚才心算了一下,这样质地的纸张和印刷,即便在英国或者美国本土,那些动辄上十万百万的发行量的,也要合咱们3角2分。若是在他们国外,设备、材料、高级人工都要翻倍,非要5角银元不得。兄台想卖多少钱?”

“贯公,你觉得这种杂志现在可以卖多少钱?”

“拿上海租界里的几本杂志来说,《申报·自由谈》用的是国产土纸,铅印单色,零售价2角;《东方杂志》用进口道林纸,石印套色,零售价1个银元;《国家地理》特刊用进口艺术纸,手工石印,零售价2个银元。咱们的杂志虽然篇幅略小于《国家地理》,但整体质量丝毫不逊,甚至在图片画质上远超过它。若是同样的内容,至少可以卖2个银元。其实,若是用咱们的技术出版同样的《国家地理》,我有把握卖它3元2角”。郑贯公有些兴奋。

王月生欣慰地点了点头。倒不是因为郑贯公说的“钱”途可观,而是他在不知不觉中使用了“咱们”二字。

王月生道,“价格问题我们押后谈。毕竟,那个取决于我们的销量和读者的收入水平。这个是咱们目前能拿出来的高水平。但如果需要,我们可以下调,让出版物的成本跟我们的销量和读者的收入相匹配。我见贯公还没有就内容发表观点,不如你细看看,然后谈谈”。

郑贯公这才仔细地从头查看起这本杂志的内容。首先就是封面,整页空白,只在右侧有从上到下四个中文《东方商业》,旁边则同样是从上到下的小两号的英文《EasternrceJournal》。中英文字体都是烫金,且摸上去有凸凹感。而此时虽有简单烫金的印刷技术,但绝无此等质感。郑贯公明白,除了这个杂志名字外,其他地方,应该都是等着编辑去按期制作的。

翻开第一页,仍然是空白。想来是准备让编辑去提供扉页内容,如创刊词等,或本期摘要、目录。再翻一页,眼前为之一亮。因为此页居然被分割成了上下两个部分,样。而上面的篇幅又被中间的空白栏分为了左右两部分。其中,左半部分是自己从未见过的,但一眼看上去就知道,应该是从每行左往右读,然后从上往下排版,且其中的文字都是些似曾相识、但很多都“肢体不全”。其实就是后世普遍的横排版的简体字。右侧则是此时流行的从上往下、从右往左的“正体字”,其实就是后世的繁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