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往前凑了凑,声音里带着点期待:“小宇,你不是管着村里的副业榨油坊嘛?那榨油坊是咱们村的副业队,平时人多,也热闹。你看看能不能把徐佳琪安排进榨油坊那边的副业里去,这样她不用天天去田地里干活,也不住村里,能少跟林海碰面。而且榨油坊那边有几间空房,让她住那边,也避免有时她一个姑娘家走夜路,更避免发生一些不好的事情。”
江奔宇摸了摸下巴,心里盘算了起来。榨油坊确实是个好去处——副业队的人都是村里信得过的老伙计,平时互相照应,林海就算再大胆,也不敢去榨油坊闹事,毕竟那里有人值班守卫。而且榨油坊的活计不算重,徐佳琪是个细心的姑娘,肯定能胜任。
可转念一想,江奔宇又犯了难:“呃,安排一个人的话,行是行。可我就怕村里传出绯闻来——你也知道,村里的闲言碎语多厉害。我一个男的,单独把徐佳琪安排进副业队,还让她住榨油坊,到时候指不定有人说啥闲话,破坏人家女知青的名声,那可就不好了。”
这话倒是说到了李志的心坎里。红旗大队古乡村虽然民风淳朴,但闲言碎语向来不少。之前村里有个男知青帮女知青修漏雨的屋顶,就被人说“两人好上了”,害得那个女知青好一阵子不敢出门。他皱着眉,看着江奔宇:“那你的意思是?”
江奔宇眼睛一亮,忽然有了个主意:“村长,我看不如这样——一个也是带,三两个也是带。知青点不是还有跟我相熟的陈雨菲和赵雨婷两个女知青嘛?陈雨菲手脚麻利,之前我见她在知青点帮着算账,脑子清楚;赵雨婷会做饭,知青点的伙食都是她管着的。干脆,你让陈雨菲、徐佳琪,还有赵雨婷都过来榨油坊这边住,一起进副业队。反正盖榨油坊的时候,我特意多盖了三间房,本来是想着以后副业队扩大了用,现在刚好派上用场,让三个姑娘住进去,互相有个照应,也没人敢说闲话了。”
李志一听,眼睛也亮了。这主意好啊!三个姑娘一起过来,既解决了徐佳琪的安全问题,也给另外两个女知青找了个轻松点的活计,还能避免闲言碎语,简直是一举多得。
“那行!”李志高兴得拍了下手,烟袋锅子都差点掉在地上,“我一会回去就安排她们收拾东西。不过小宇,有个事得跟你说清楚——她们进了副业队,以后的工分和粮食都得算副业队这边。副业队的工分比地里高,粮食分配也按副业队的标准来,你看没问题吧?”
“行!没问题!”江奔宇爽快地答应了。榨油坊的副业队这段时间效益不错,每个月给入股的队员分红的时候,每个队员都多领了十斤粮食,工分更是比地里干活的村民多两成。三个女知青过来,不仅能拿到更高的工分,还能少受点罪,他巴不得呢。
他想了想,又补充道:“村长,你让她们过来的时候,问问知青点其他的女知青,还有没有愿意跟过来榨油坊这边住的。不管是哪个,只要愿意来,都算我们副业队的,工分粮食都按规矩来。”
李志这下更高兴了,可转念一想,又有点疑惑。江奔宇平时虽然热心,但也不会平白无故地扩大副业队的规模。他小心翼翼地看了一眼江奔宇,压低声音问:“小宇,你这是想做什么?难不成还想把榨油坊的副业再扩大?”
江奔宇见村长猜到了,忍不住笑了,伸手拍了拍村长的胳膊:“嗨!村长你想啥呢?我哪能瞎扩大。我是正准备开展新的副业,需要一些手脚灵活的女同志。前几天我去镇上赶集,看见镇上的供销社里,手工编的竹篮、做的布鞋都卖得特别好,还有那种用豆子做的豆豉、豆腐,也很受欢迎。咱们村沿岸都是有竹子,也有种豆子,要是让女同志们学着做这些,拿到镇上去卖,既能给副业队增加收入,也能让大家多挣点工分,多好啊。”
李志听得眼睛都直了。他活了大半辈子,只知道地里种庄稼、榨油坊榨油能挣钱,没想到还能靠做手工挣钱。他激动地抓住江奔宇的手:“小宇,你这脑子咋这么灵光呢!这主意好!太好了!要是真能成,咱们古乡村的日子就能更红火了!”
江奔宇被村长的热情逗笑了:“村长,这还只是个想法,得先找几个人试试手,看看能不能做出来。所以我才想多找几个女同志过来,正好试试新副业。”
李志连连点头,心里忽然想起了自家的几个后辈。他有个侄女叫李梅,今年十八了,手脚勤快得很,在地里干活从来不含糊,就是性子有点急;还有个侄子叫李强,十七岁,跟着村里的老木匠学过两年,会点木工活,要是能进副业队,说不定还能帮着做些工具。
他搓了搓手,有点不好意思地看着江奔宇:“小宇,既然你要找这么多人,能不能给叔留几个名额?我家那梅丫头和强子,平时干活都挺卖力的,要是能进副业队,肯定能帮上你不少忙。”
江奔宇一听,立马答应了:“行!行!老村长都开口了,肯定得满足。梅丫头和强子我都见过,都是好苗子。你让他们到时候跟女知青一起过来就行,我给他们安排活计。”
“哎!好!好!”李志笑得合不拢嘴,烟袋锅子在手里攥得紧紧的,“那我等你的通知!我现在就回村里知青点,跟那几个女娃子说说这事,让她们赶紧收拾东西,争取今天下午就能搬过来。”
说完,李志也不等江奔宇再说话,转身就往村里跑。蓝布褂子在春风里飘着,脚步比来时还急,嘴里还哼着不成调的小曲,看样子是真高兴坏了。
江奔宇看着村长的背影,忍不住笑了。他靠在老石榴树上,抬头看了看天。太阳已经升得老高了,金色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落在地上,形成一个个小小的光斑。田埂上,村民们的笑声、锄头锄地的“咚咚”声、远处传来的鸡鸣声,混在一起,格外热闹。
他想起刚才村长说的话,心里也充满了期待。新的副业,新的伙伴,古乡村的春天,好像也因为这些事,变得更加有盼头了。
江奔宇把锄头扛起来,拍了拍上面的土,朝着村西头的田埂走去。远处的何大叔看见他,笑着喊:“小宇,刚才村长找你干啥呢?看村长那高兴劲儿,是不是有啥好事?”
江奔宇笑着挥了挥手:“没啥大事。王大叔,你们先翻着地,我去把那边漏水的田埂修葺好,免得一会儿来水漫田的时候漏水。”
“哎!好!你慢点!”王大叔应道。
江奔宇走到田埂边,放下锄头,开始清理田埂上的杂草。他弯着腰,手里的锄头一下一下地锄着杂草,动作熟练而有力。杂草被锄下来,堆在田埂边,一会儿就能拿回去喂村里的牛。他时不时地直起腰,擦一把额头上的汗,看着远处绿油油的秧田,心里盘算着:等女知青和村长的后辈们过来,就先教她们编竹篮,村里的竹子多,先编几个试试,要是好卖,再扩大规模,实在不行就做豆腐坊。
阳光越来越暖,春风吹在脸上,带着田野的清香。江奔宇一边干活,一边和身边的村民聊着天,聊着今年的收成,聊着镇上的新鲜事。田埂上的笑声此起彼伏,春日的暖阳里,满是生机勃勃的希望。
不知不觉间,日头已经升到了头顶。江奔宇看着修葺好的田埂,满意地笑了。田埂被压实了,杂草也清理干净了,再也不用担心漏水了。他扛起锄头,准备回家吃午饭,心里还惦记着:下午得去榨油坊看看那三间空房,先安排打扫干净,再把床和桌子搬进去,等着女知青们过来。
走在田埂上,江奔宇的脚步轻快了不少。他知道,接下来还有很多事要做,最重要的是林海这个街溜子的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