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刚去惠州路经的两座城,这个城池有些荒凉。
一路走到了县衙,童远山见到了县太老爷,估摸着二十五岁上下的男人。
“老爷,这是逃荒来的难民童远山。”
“童远山,这是我们合昌县县令冯大人,还不见过?”
童远山赶忙见礼:“草民见过冯大人。”
冯东松看着童远山,心里一阵嘀咕。
合昌县现有居民,都是历朝历代流放来的,这边天气热,沿海还会受到境外异族侵扰,不是宜居之地。
往常只有他们往内地迁居,还是第一次见到有人往他们这边跑。
而且,这人长得一点也不像是逃荒灾民的样子,身上的衣服虽然破旧,倒也整洁。身材精瘦,不像是饿出来的瘦削。说话中气十足,进退有度。
“你们从哪里来?”
冯东松一问,童远山立马拿出自己的通关文籍:“回大人,草民携村民从河西郡白令镇出发,一路逃荒南下,想在合昌县找一块荒地,开荒定居。”
冯东松打开通关文籍,仔细看过,问道:“河西郡位于青豫州境内,一路南下,你们应当直接进鄂州,怎么看着你们还去了京城?”
“我们原是打算逃荒去京城落脚,可一路走过去,才发现去京城的难民太多。人多粥少,为了多点活路,我们才选择南下。”
这话倒是能对得上。
冯东松看过后,把通关文籍交回给了他。
“既然你们愿意开荒,我合昌县可接收洛籍,落籍之后,按人头分地,十五岁以下不做数,十五岁以上每人需十亩,另外补给一月的口粮,种子也可以去衙门领,三年内可免田税。”
“不过,三年内,你们中任何人都不可踏出合昌县半步。”
“为何?”
童远山有些不解,他们洛籍在这儿,又不是卖身在这儿,凭什么要限制他们的进去。
跟在冯东松身边的主薄解释道:“童村长,你们来我们合昌县,我们接纳了你们。开荒是个苦重的活计,万一哪天你们受不了苦,带着人跑了怎么办?”
童远山明白了。
开荒后的地,是比较贫瘠的,好地都是养出来的,三年之期,足够养好一块地。
而且到时候,村里人对这块土地有了感情,如果不是有大灾大难,逼着他们走,他们是不会走的。
届时,他们才算是真正落脚。
想通了这里面的关键,童远山应道:“行。”
冯东松继续说道:“既然你们在合昌县落脚,那徭役也该担着。你们落脚在城在八十里处的地方,县城修城墙这事不需要你们。不过挖沟铺路盖房子,寻常这些活计你们都不能少。”
以前在河西郡时,这些活他们都做,只不过做这些,也是为了图自己过得好些,童远山没有意见。
“一切都听大人安排。”
冯东松对童远山的态度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