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结束时,已经是深夜,月光依旧明亮。村民们渐渐散去,嘴里还在谈论着电影里的情节,脸上带着意犹未尽的笑容。
陈景的家人们也开始收拾东西,裴如颜为陈景披上一件薄外套,两人并肩站在院子里,望着天上的圆月。
院子里的灯火依旧明亮,欢声笑语在夜色中久久回荡。
陈景握紧了裴如颜的手,感受着掌心的温度,望着身边家人的温暖,心里一片澄澈。
虽然生活艰苦,物资匮乏,但只要家人团圆,有妻子相伴,凭借自己的双手能为家人撑起一片天,日子就有盼头,就充满了希望。
山间的风轻轻吹过,带来了远处山泉的叮咚声,像是大自然奏响的催眠曲。
这个1960年的中秋节,没有精致的包装,没有华丽的装饰,却有着最丰盛的饭菜,最香甜的桃酥与月饼,最团圆的家人,最恩爱的夫妻,最热闹的电影,还有这山月之下最真挚的温暖。
陈家村的群山静默无言,却见证了这人间的团圆与幸福,月光洒下,将这份温暖永远定格在岁月的长河里,成为陈景、裴如颜一家和所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心中,最珍贵的回忆。
......
陈家村的中秋,藏在山野的清苦与烟火的暖里。
夜色渐浓时,村口的老碾盘旁聚起几个孩童,手里举着玉米秆扎的灯笼,外层糊着泛黄的草纸,烛火在风里轻轻摇晃,映得他们黝黑的脸蛋发亮。
他们踩着月光追逐,鞋底碾过地上的玉米皮,沙沙声混着清脆的笑声,在寂静的村落里荡开,惊起树梢栖息的雀鸟,扑棱棱掠过洒满银辉的屋顶。
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飘出淡青色的烟,混着玉米的清甜与蘑菇的鲜香。
粗陋的木桌上,没有精致的糕点,只有冒着热气的杂粮粥,碗边摆着蒸得饱满的玉米棒,颗粒金黄饱满,咬一口软糯清甜。
中间的粗瓷盘里,码着几片烤得焦香的猎物肉,那是村里猎手们进山所得,按户数均分,瘦得没多少油脂,却带着山野独有的鲜味,是寻常日子里难得的荤腥。
旁边的小碟里,盛着盐渍的蘑菇,嚼起来脆嫩爽口,是妇人们趁着秋日雨后采来晾晒腌制的,成了饭桌上最下饭的配菜。
全村难有一户能拿出完整的月饼,偶尔有在外谋生的人捎回半块,便成了全家的珍宝。
油纸层层包裹着,打开时还带着淡淡的油香,大人会小心翼翼切成指甲盖大小的碎块,每个孩子分到一点,含在嘴里舍不得咽,甜腻的滋味在舌尖化开,成了童年最深刻的中秋记忆。
大人们搬着木凳坐在院坝里,望着天边的圆月,月光洒在贫瘠的土地上,也洒在他们布满老茧的手上。
有人低头擦拭着农具,有人轻轻拍着怀里安睡的孩子,夜风带着山间的凉意吹来,却吹不散满院的烟火气。
玉米香、肉香、蘑菇香交织在一起,伴着孩童的嬉闹声,把这个清苦的中秋,酿出了最绵长的团圆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