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二:边防固定站通信场景,模拟参数为:数据速率9600波特(约960字符\/秒)、环境温度-40c(高原边防冬季)、报文类型为巡逻报告(单条500-1),现存于军事通信技术档案馆,包含参数配置日志、响应速度数据、场景切换记录,共42页,由马工、郑工共同记录,是特性验证的核心证据。
档案中“参数配置日志”详细记录:4月16日10:00,本地配置“加密轮次=10,密钥周期=25分钟”,配置指令“0x0A0x19”(16进制,分别对应轮次与周期),存储地址0x9200-0x9201,生效时间10:00:00.7,下一次加密立即执行10轮变换,日志标注配置人“马工”,可追溯性强。
响应速度数据页显示:100次本地配置平均耗时0.68秒(最短0.6秒,最长0.8秒),100次远程配置平均耗时0.85秒(最短0.8秒,最长0.9秒),配置耗时分布符合正态分布,无极端延迟,数据与验收标准对比表标注“达标”。
场景切换记录页附示波器波形:野战→边防切换时,数据总线信号无中断(波形连续),切换指令触发后0.4秒,矩阵变换模块控制信号从“10轮”切换为“6轮”(电平变化清晰),正在加密的300字符报文波形无断裂,验证切换流畅性。
异常配置记录显示:4月18日14:30,输入“加密轮次=5”(超出6-12轮范围),系统状态寄存器0x92FF置“错误标志”(0x01),面板LEd报错灯亮起,加密模块仍按原8轮配置运行,无异常,容错机制有效。
八、验证中问题定位与优化
验证过程中,团队发现2类小问题,通过针对性优化确保验证成果稳定,问题解决率100%,未影响整体进度。
问题一:远程配置时,强电磁环境下指令丢包率1%(100次测试1次丢包),原因是配置指令未加校验位,优化措施为在指令末尾增加1字节cRc校验位,接收端校验通过后再执行配置,优化后丢包率降至0,远程配置稳定性提升。
问题二:长报文(字符)切换参数时,最后1组数据加密延迟0.6秒(超0.5秒目标),原因是参数切换时缓存区数据未及时处理,优化措施为增加“参数切换前数据缓存”机制,切换前先完成当前组加密,再加载新参数,优化后延迟降至0.4秒,符合目标。
优化后开展回归测试:针对2类问题场景各测试50次,远程配置丢包率0,长报文切换延迟0.3-0.4秒,其他验证指标无变化,优化措施有效,无新问题引入。
4月18日,问题优化完成,形成《可编程算法验证问题优化报告》,记录问题原因、优化方案、回归数据,确认系统稳定性达标,可进入最终验证报告撰写阶段。
九、验证成果的总结与后续衔接
4月19日-4月20日,团队整合所有验证数据,形成《“73式”可编程算法初步验证总报告》,共156页,包含搭建成果、场景验证数据、特性验证结果、问题优化方案,核心结论明确:可编程算法整体搭建完成,3类场景加密效果达标,5类参数配置灵活,可进入后续定型测试。
验证成果标准化:编制《可编程算法参数配置手册》,明确5类参数的配置方法(本地\/远程操作步骤)、取值范围、注意事项(如异常配置处理);制定《可编程算法维护规范》,规定控制单元的定期检测(每月1次参数接口测试)、故障排查流程,确保后续使用与维护标准化。
衔接原型机定型:将验证通过的可编程算法架构、控制单元设计图纸、参数配置代码交付北京电子管厂与中科院计算所,指导第二台原型机生产——北京电子管厂按架构图调整硬件电路,中科院计算所固化参数配置代码至磁芯存储器,确保量产原型机具备相同可编程特性。
技术成果归档:将搭建档案、验证记录、优化报告等12份核心文档纳入“73式”研发总档案,标注“军用保密”等级,存储于双锁保密柜,由李工、郑工共同管理,确保技术成果可追溯、可传承。
4月20日,初步验证工作全面完成,验证报告通过国防科工委专家初步评审,标志“73式”从“模块整合”阶段迈入“场景化定型”阶段,为1966年优化定型奠定关键基础。
十、初步验证的历史意义与深远影响
从“73式”研发看,可编程算法初步验证是设备场景化应用的“核心突破”——此前固定算法仅能适配1-2类场景,验证后通过参数配置可覆盖野战、边防、铁路调度等5类以上场景,设备通用性提升3倍,1968年列装时快速适配不同军兵种需求,缩短部署周期。
从技术创新看,验证首次实现我国军用加密算法“可编程化”落地——其“控制单元-模块集群”架构、多参数灵活配置模式,突破当时苏联“固定逻辑加密设备”、美国“单一场景可编程”的技术局限,使我国加密设备的场景适配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从产业带动看,验证推动国产可编程元件技术升级——为满足控制单元需求,北京无线电元件厂研发出“高稳定74LS系列逻辑芯片”(参数配置响应速度提升20%),上海无线电二厂优化了移位寄存器的抗干扰性能,间接促进我国半导体产业向“可编程化”转型。
从标准化角度看,验证形成的《参数配置手册》《维护规范》,成为后续军用可编程加密设备的标准模板——1970年代“84式”加密设备的可编程设计、1980年代《军用可编程加密算法通用规范》,均借鉴“73式”的参数配置逻辑与验证方法,推动技术标准化。
从长远影响看,可编程验证积累的“场景化设计”理念,深刻影响我国通信安全装备发展——后续研发的卫星通信加密、单兵通信加密设备,均以“可编程适配多场景”为核心设计原则,确保装备在复杂实战环境中灵活应用,为国防通信安全提供长期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