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1 / 2)

第61章

苏澜对玉矿不是很感兴趣,索性把剩下的信笺都交给了九阿哥。

九阿哥仔细看过后,不得不说寿善的运气是真的好!

寿善刚到缅甸,就去矿区视察。

他作为副手,担心去到矿场后对这些不太熟悉,于是在路上的时候就一个劲请教。

负责人带了不少关于矿场的书册,另外还带了一些矿工,寿善也找人过来仔细问了。

他问了一路,对这些矿产有一定的了解,这才勉强放下心来,起码自己不会拖后腿了。

可是刚到矿场视察没两天,其中一角的矿口却塌了。

幸好崩塌之前有预兆,监工立刻把矿工都叫了出来,只有跑在最后的几个人被砸到了腿。

人没死,却需要养伤。

这里矿工熟手原本就少,寿善就安排大夫给他们治疗。

矿工当中有当地人,嘀嘀咕咕说着不太熟悉的满语。

寿善听了一耳朵,连蒙带猜,得知崩塌的地方露出一块石头,看着颜色跟挖的银矿不太相似。

他跟负责人说后,让人清理了崩塌的地方,就去了那人说的石头的位置。

寿善仔细查看后,怀疑这是一块玉矿石,请了老矿工过来辨认,还真的是!

于是他们连夜写折子,让人八百里加急送进京城来。

寿善还把写给苏澜的信夹在其中,一并送回来。

可以说宫里刚知道这消息,苏澜这边也收到了。

九阿哥感慨道:“寿善的运气不错,竟然能碰上玉矿石。”

“也不知道这玉矿多大,哪怕少点,也赚到了。”

毕竟也在金矿划拉的范围内,哥单威哪怕不想把玉矿交出去都不行,估计他觉得自己要吃大亏了。

金矿里挖出银矿就算了,怎么还会有玉矿!

皇帝也没想到,龙颜大悦道:“这真是好消息,没料到那金矿的地方就像是宝藏一样。”

挖了金矿出了银矿,挖银矿居然还出了玉矿。

他都开始期待,挖玉矿的时候会不会还挖出点什么来?

大臣们纷纷恭喜皇帝,只觉得是托了皇帝的福气。

要不是当初皇帝答应派兵去缅甸,也未必能得这么个金矿。

如果不是得了这金矿,后边的银矿和玉矿就可能落到反叛军的手上了。

原本有些对派兵缅甸的事多有异议的大臣,如今也闭嘴了,只觉得皇帝的决定十分明智!

只是如此一来,矿场的人手又不够了。

好在驻军多了之后,当地人有些进去挖矿,待遇相当不错。

不像是原本缅甸王族,让他们挖矿基本上只给点吃的,每天一顿,饿不死就行了。

而且还会派监工用鞭子抽打,让他们遍体鳞伤。

所以当初矿场招矿工的时候十分艰难,如今这些矿工不但有工钱,吃得还可以,起码管饱,于是一个个有了干劲,还趁机让家里的青壮年一并进来挖矿。

当地再招矿工的时候,就要顺利得多了。

尤其玉石矿十分坚硬,不熟悉的人很难挖开。

当地最多的是玉石,他们对挖这个颇有心得,挖起来是又快又好。

寿善是第一个发现玉石矿的人,自然得了皇帝的嘉奖。

官职升了一级,还另外赏赐了京城的一座宅子。

虽说宅子不算大,却也是御赐,十分荣幸。

等寿善回京之后,就能从家里搬出来了。

其实他们父母去世后,早该分家了。

不过一来家里银钱不多,京城买一座宅子不容易,加上几兄弟又没有重要职务,只领着八旗子弟的月银过日子。

虽说不算穷,却也不至于富有到能买好几座宅子了。

作为长兄的朱亮索性让兄弟们继续住着,等什么时候他们有钱能另外买宅子的时候再搬出去。

几个兄弟从小一起长大,感情深厚,成亲后妯娌之间也和睦。

一起住着互相也有照应,就一直住下来了。

如今寿善忽然得了宅子,写信来让朱亮带着嫂子住进去。

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从缅甸回京,宅子一直空着就太浪费了。

而且没人管理,也没人住着,就缺了人气。

等寿善很久之后回京,这宅子很可能就破败得不行,还要带着许久没住人的味道,还不如让朱亮先住着。

朱亮作为长兄,另外家里两个孩子,家里的院子就有点住不开了。

寿善知道朱亮肯定不愿意住过去,先写信来告诉苏澜,让妹妹劝一劝兄长。

苏澜收到信后,就等朱亮下值的时候把他请到府上来,提起寿善宅子的事。

果然朱亮摆手拒绝道:“这是皇上赏赐给寿善的宅子,我住进去算什么啊,实在有些大不敬了。”

九阿哥听后就笑着道:“这事你不必担心,我跟皇阿玛说一声就好。而且寿善说得也有道理,宅子一直空着并不好。”

朱亮还是拒绝道:“我在家里住着挺好的,不过宅子空着确实不好,不如让其他兄弟住过去。”

可是其他几个兄弟也拒绝了,又反过来劝朱亮住过去。

毕竟他们几个刚成亲不久,还没孩子,院子算是住得开,不如朱亮有两个孩子,一时就拥挤了起来。

见他们几个互相推让,九阿哥就有点看不过去了:“不如我让人买几座小宅子,你们分开来住,人人有份,就不用让了。”

朱亮第一个反对,其他人纷纷附和,这怎么能让九阿哥破费给他们买宅子呢!

他们就得自个掏钱买才是,哪怕九阿哥是妹夫,也不能占他的便宜!

九阿哥听后,只觉得这几个不愧是苏澜的兄弟,品性极好,于是笑笑道:“那怎么办,宅子不能空着,你们一个个都不肯搬过去,这如何是好?”

苏澜在旁边提议道:“不如就抓阄来决定,如何?”

朱亮感觉抓阄来决定实在有点儿戏,只是之前都拒绝过苏澜了,这点小事就不好拒绝。

他心里乐观想着,自己的手气一般,可能是其他几个弟弟抽到,也算是皆大欢喜的法子了。

哪里知道,朱亮第一个抓,打开就中了,顿时目瞪口呆:“妹妹不会在纸条上做了手脚吧?”

为了让他住进去,所有纸条全是写着中的!

其他几个弟弟笑着打开手里的纸条,都是空白的,显然只有朱亮真的抓到了!

朱亮一时无法相信,低头看着手里的纸条一脸无奈道:“妹妹,这……”

苏澜对他眨眨眼道:“大哥不是说抓阄决定吗?既然答应了,如今大哥可是想反悔了?”

闻言,朱亮能怎么办,只好答应了下来,又多谢几个兄弟让给他。

兄弟们纷纷好笑道:“明明是大哥手气好,怎么变成咱们礼让了呢!”

苏澜笑眯眯,却发现九阿哥悄悄看了她一眼。

显然九阿哥是发现了,她在纸条上做了手脚,只有朱亮会抓到那个纸条。

不过九阿哥没有揭穿自己,苏澜对他眨巴着眼睛,算是两人之间的小秘密了。

朱亮拖拖拉拉想着不要这么快搬,九阿哥直接进宫跟皇帝提起这个情况来。

皇帝知道赐了宅子后,寿善很多年可能都无法从缅甸回来,亲兄弟住进去帮忙打理也是挺好的。

加上朱亮在兵部上值,新宅子离皇宫要近一些,他去兵部也能更方便,住得还更宽敞。

于是皇帝并没多问就点了点头,毕竟宅子赏给了寿善,寿善想让谁住进去都行。

九阿哥说完麻溜想跑,被皇帝叫住,他顿时后背一凉。

不会他翻墙去索额图庄子那件事,最后还是被皇帝发现了吧!

九阿哥忐忑不安了一会,就听皇帝提起玉矿的事来:“当初朕说好了,金矿里的出息要分一成给苏澜。金矿里挖出了银矿,银矿也该给苏澜一成的话,这玉矿也不能例外。”

皇帝也没想到这金矿跟套娃一样,挖了一个又一个。

但是他之前答应过的事,怎么都不可能出尔反尔,毕竟皇帝是金口玉言。

九阿哥听到是这件事,顿时心里偷偷松了一口气,连忙摆手道:“皇阿玛已经给了金矿和银矿的出息了,玉矿实在不必也送。”

其实是苏澜不怎么喜欢玉石的样子,九阿哥也不想总占皇帝的便宜。

皇帝见九阿哥是真心不想要,于是拍板道:“这样的话,那让人送玉石过来打磨后,做了首饰给苏澜送去吧。”

既然不要分成,那总要分一点。

玉石最是养人,苏澜戴着十分合适。

听见这话,九阿哥也就不再推脱,连连道谢。

皇帝瞥了他一眼问道:“刚才小九一副很紧张的样子,怎么,背着朕又闯了什么祸?”

这话让九阿哥后背的汗毛都竖起来了,皇阿玛也太敏锐了!

他连忙摇头道:“儿子就是生怕平日可能闯祸却不自知,被皇阿玛一叫,身体就先紧张起来了。”

皇帝听后笑了起来:“还不是你从小调皮,闯的祸太多?不过如今你成婚后,倒是越发稳重了起来。”

他摆摆手,没再留着九阿哥,示意小儿子该去户部干活了。

“户部尚书都问到朕这边来了,想要借小九去帮忙,还说户部上下就没有比你更会算账的人了。”

九阿哥苦哈哈道:“儿子算是听明白了,户部的尚书大人一要帮忙,总会使劲夸儿子,叫人拒绝不得。”

皇帝笑笑道:“户部尚书难得夸人,哪怕想让你帮忙,却也是真心实意的。”

话到了这个份上,九阿哥也不好继续偷懒,只好转头去户部了。

户部尚书看见九阿哥特别高兴,拉着他进去道:“就等九阿哥过来了,账本有些核算需要帮忙。”

九阿哥一进去,就见户部的人一个个气若游丝的样子,不由吓了一跳:“尚书大人,他们这是怎么了?”

户部尚书扫了一眼,不在意道:“没事,他们就是忙活久了才这个样子,等做完后休息两天就好。”

九阿哥心里一紧,这是得多累,累成这样啊!

他退后两步,这时候逃跑还来得及吗?

可惜户部尚书已经牢牢抓住九阿哥的袖子,让他逃脱不了。

户部尚书解释道:“皇上想着缅甸那边的矿场需要人手,只在当地招募也不够,要是有戍边的百姓迁移过去就更好了。”

矿场只用当地人,皇帝还是不大放心。

如果能在金矿周边弄个小的城镇,两边贸易和运输都能更方便。

用自己人,当然比当地人更能安心。

两边交流多了,要是通婚的话,那么就能潜移默化当地的文化和习俗。

九阿哥一怔,明白了皇帝的用意。

金矿如今虽然签订了契约,归属还是在缅甸手上。

哪天哥单威死了,虽说有契约在,他的后人也能修改一部分协议,或者截断金矿和戍边的运输流通。

那么一来,金矿能挖,却运不出去,等于是白挖了。

哪怕有驻军在,双方打起来,明面上好像他们在争抢这个金矿一样。

如果模糊掉金矿的归属,让戍边的百姓迁移过来,渐渐往外扩张,掌握周围所有的土地和道路。

那么哥单威或者他的后人想要发难,也无从下手了。

只能说皇帝想得相当长远,不止他这一朝,连后代都想到了,要把金矿牢牢掌握在手里。

更别提这金矿还挖出了银矿和玉矿来,说不准周围还有别的矿产,还是尽快掌握为好。

百姓迁徙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户部要核算当地的户籍,再确定人数后,在矿场附近划拉一片地方。

迁徙过去,百姓总要吃住。

房屋得搭上一些简单的,让百姓能尽快入住。

不然一家大小住过来,连个遮阳的屋子都没有,大伙儿都在外边以地为席吗?

偏偏缅甸那边还多雨,哪怕搭个棚子也总好过淋雨,要冻着染上伤寒就麻烦了。

反正皇帝动了一下嘴皮子,户部就要算断手了。

看户部这些官员小吏快过劳死的样子,就知道这核算的户籍相当不少。

这些都不能有任何出错的地方,只能反复核算。

光是看着,九阿哥就更想跑了。

幸好户部尚书对他还算不错,只让九阿哥负责最后的核算,而不是之前庞大琐碎的核对工作。

对没什么耐心的九阿哥来说,这个核算数字还是比较简单的,于是他偷偷松了一口气。

等下值的时候,九阿哥也跟户部其他人一样气若游丝站起身,开始后悔之前说简单的话了。

虽说最后核算没有之前的工作琐碎,却也相当繁重。

迁徙不可能只把一个地方的村子打包全送过去,那么当地就空出一大块来了,人数也会少很多。

各省都需要人,因为有人在,耕地才有人重,不然都要荒废了。

各地肯定不可能让户部直接把一个地方的百姓抽调走,只能每个地方抽一部分来迁徙。

有些百姓更是不愿意离开家乡,死都要死在家里。

去除掉这一部分,才能核算当地迁徙的人数。

甚至有可能一家人只有一两个愿意迁徙,其他还留在原地,户籍都需要重新核对了。

九阿哥看得两眼昏花,上马车的时候都险些没找到地方踩空了。

他爬上去瘫软下来,就听高元说道:“主子,朱亮今天打算搬去新宅子,要过去看看吗?”

虽然九阿哥很累,还是得过去看看朱亮搬家如何。

总归是妻子的兄弟,就是他的兄弟差不多了。

“去,乔迁礼物准备了吗?”

九阿哥这么一问,高元连忙答道:“福晋已经让人备下了,送了一些摆件过去。”

闻言,九阿哥点点头:“挺合适的,回头让人打一些小桌椅给朱亮的两个孩子用。”

孩子还小,成人的桌椅肯定不合适。

用饭的时候得抱着,如果有小椅子在,把孩子固定在上面,一个人就能喂饭,也不必担心孩子乱动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