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孙策还是采用了桓佑“先取江东和益州”的策略。
第三个坏消息是,桓佑派人去会稽郡侯官县请董奉入江南,结果人倒是去了,董奉一家却不知去了哪里。
江南四郡本就地广人稀,更是缺少郎中。
如果没有董奉,这医疗体系,桓佑还真无法快速建立起来。
当然,他脑中也有《赤脚医生手册》,可培养赤脚郎中,仅凭《赤脚医生手册》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顶级郎中做后盾。
桓佑知道,汉代的疾病死亡率高达三成,而婴儿(6岁以下)的夭折率近四成。
他更知道,在正史中,因东汉末年的连续大疫,人口从灵帝初期的六千万,骤降到曹丕篡位时的一千五百万。
如今,大汉北方能够保住四千万左右的人口,而且人口还在不断增加,几乎凭的是蔡成的一己之力。
他从《汉报》上就能够看到,蔡成不仅依靠华佗和张机二人建立了基本的医疗体系,还持续利用大医堂培训了数量极其庞大的稳婆(接生婆)和赤脚郎中。
稳婆数量的增多(至少保证了每个农庄有一个),使得大汉的出生死亡率从原来的三成以上,降低到了如今的半成左右。
遍布整个大汉北方的赤脚郎中和大医堂郎中的巡诊,以及一日三餐、三日一肉食和毛衣毛裤,让大汉北方的疾病死亡率从原来的三成左右降低到了一成左右,婴儿夭折率从近四成降低到了不足一成。
别小看一日三餐和三日一肉食,哺乳期的母亲能吃饱穿暖,奶水就会更充足,婴儿的夭折率就会大幅下降。
而护民军守卫北方的东南西北,几乎消除了边患,也极大程度降低了护民军的战损率,更是把过去边患损失的人口降低到了零。
另外,还有蔡成在北方推行的“讲卫生”运动,更是让北方民众减少了感染疾病的概率。
没有战争,全力农耕,吃饱穿暖,讲究卫生,随之而来的必是人口剧增,而且还会是几何量级的增幅。
反观江南四郡,桓佑除了大力推行“讲卫生”之外,对稳婆和赤脚郎中的培养,已经不是不尽人意能够形容的了,而是远远没有达到桓佑的预期。
更何况,因黄巾之乱引发的瘟疫,这些年在江南就没有停止过,时不时就会冒一下头。
桓佑与蔡成经历了完全相同的特训,自然也知道,正史中曹操败于赤壁,瘟疫和水土不服就是其中的关键原因之一。
《三国志·武帝纪》中说:大疫,吏士多死者。
曹操致信孙权时也承认“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
虽然江南在东汉末年从未像北方一样爆发大规模的瘟疫,可瘟疫存在的时间跨度高达二十年左右。
面对如此局面,尽管没找到董奉,桓佑还是尽可能聚集郎中,推行“讲卫生”和撰写出《江南赤脚郎中手册》,建立了江南医堂。
江南医堂也因郎中数量太少,没有多少建树。
董奉是谁呀?为何能得到曹操、桓佑的如此重视?
他也不是谁,他无非就是和华佗、张机并称为“建安三神医”的三分之一。
江南不是没有郎中,只是郎中的数量少,而且水平不行,尤其是缺少如董奉这样扛鼎之人。
桓佑每每想到蔡成,都恨得牙痒痒。
他就是比自己早穿越了几年,这先发优势竟然大到如此程度。
好在他中毒倒下了,否则桓佑发誓一定要生擒蔡成,然后再把他抽筋剥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