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等他冷静下来后,或许会陷入颓丧之中。
因为所有的信息,都对他们期望重夺皇权、恢复帝制的目的是不利的。
初冬的函谷关,古朴而沧桑。
众人并没有在桌上吃饭,而是把餐盘放到城垛上,一边吃着,一边看着函谷关四周的风景。
“诸公,汝等看函谷关四周有何变化?”杨彪问道。
大家听杨彪如此问,看得认真起来。
半晌后,崔烈说道:“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依然是据守洛阳的雄关之一,未看出有何变化。”
“哈哈,威考公是第一次来函谷关吧?”马日磾有些调侃地说道。
“非也。吾曾奉旨数次来往长安,也曾看过函谷关之景色。”崔烈否认道。
杨彪淡淡一笑。“景色,景色,有景有色。”
杨彪身边的杨勋突然说道:“吾知也!”
杨勋的好友士孙端马上问道:“是何变化?”
杨勋说道:“远山依旧,近景现绿。”
众人一时没明白杨勋说的是什么。
杨勋便解释道:
“吾自入京以来,无数次往返弘农与京都之间,亦无数次登临函谷关。过去函谷关于初冬,只有远山能看到冬雪覆盖着的树木,而近山只有雪白,却无绿色。
“如今远山几无变化,依旧能够看到初雪掩映下的树木,然近山却出现了许多小树。待春暖花开之时,函谷四周必然被花红树绿所掩。
“如若诸公在春天来函谷关,必然能看到漫山遍野的姹紫嫣红。”
“没错。”蔡邕大声赞同。
“吾去年初春出城去邙山踏青,便已看到京都四周已然不是荒芜景色。入京道路两旁,皆已种植了白杨树;邙山上不仅野花缤纷,还出现了规划好的小树林。
“通往山中陵墓的道路,就穿行在小树林中。待树木成长起来后,可想邙山陵墓群会变得何等庄严肃穆。”
蔡邕能来,全赖蔡琰为他通风报信,告诉他蔡成已经醒来。
如此,他便以陛下出巡需要史官为由,跟着来蹭热度。
伏寿就比蔡琰老实多了,她就没敢告诉自己的父亲伏完。
蔡邕现在已是礼部的博士祭酒,可他尚不满足。他心目中最理想的职位是侍中,也就是给皇帝当顾问。
现在皇帝年纪小,如果自己成为侍中,肯定能在皇帝心目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待皇帝亲政后,便是自己飞黄腾达之时。
毕竟本该负责太学、统领博士、掌管史典的博士祭酒,在当朝只剩下个“掌管史典”,太学和博士都归学署管辖了。
“伯喈(蔡邕字)公有所不知,整个邙山已划为皇室陵园与忠烈陵园,邙山上种植的也不是普通树木。”荀彧笑道。
“哦?皇室陵园?邙山不是帝王陵园吗?”皇甫嵩问道。
皇甫嵩作为总监察使,蔡成要巡视护民军,他必然是要跟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