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不能把整个山谷全部点燃,又如何说这是护民军的葬身之处呢?
因为武关道都是在山谷中,谷中有谷风。
这一点,樊稠也探查清楚了。
谷中之风,今天是由东向西吹,明天是由西向东吹,来回摇摆不定。
只要山顶上的伏兵看准风是由西向东吹时,再向下倾泄滚木擂石和易燃物,那时……
那时,不仅护民军会死伤惨重,而且火借风势,便可以顺着山谷一路烧下去……
这样的大火,虽然比不上正史中陆逊烧刘备的“火烧连营七百里”,至少护民军这将近二十里长的营地,肯定是保不住了。
在滚木擂石之下,护民军会死伤多少?在烟熏火烤之下,护民军又能存留多少?
更何况,山上滚木擂石向下倾泄时,那将是多大动静,武关中的樊稠必然马上得知。
随后,樊稠便会倾巢而出,杀入护民军的营寨之中,然后跟在火势后面一路掩杀……
谷地两边的崇山峻岭,最低的也是两百余丈,而且两边多是悬崖峭壁。
那时的护民军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妥妥的灭顶之灾。
这便是樊稠给护民军准备的那份大礼,一份护民军无法拒绝的大礼。
护民军躲过这灭顶之灾的唯一可能,便是发现了山顶上滚木擂石的埋伏。
这可能吗?
两边的高山太险峻了。
从古至今,就没听过有哪支军队,能够往武关前两边的崇山峻岭上派出斥候的,派了斥候,也攀爬不上去。
否则,武关又怎么会选择建造在此呢?
被称为“秦楚之钥”的武关,其险要程度比函谷关有过之而无不及。
至于想从谷底向上了望,两三百丈的距离根本就看不清山顶,何况山顶上布置的滚木擂石和易燃物,都已经做了很好的伪装。
别说在两三百丈外,哪怕靠近到十几二十丈内,都不容易发现。
在樊稠看来,等待护民军的,只有灭顶之灾。
在笔者本人看来,护民军也难逃这灭顶之灾。
或许护民军的第一场惨败,就要出现了。
一旦出现,对朝廷内阁、护民军和北方民众,绝对是个重大打击。而对于扬州曹操、荆州桓佑、益州刘焉,包括雍凉叛军,绝对是极大的鼓舞。
武关的樊稠在暗自得意,就连他派出的一千亲卫,也是兴奋异常。
一千樊稠亲卫西出武关没多远,便开始兵分两路,从两侧进山,很快便消失在大山之中。
山间小蹊虽然险峻,可还是无法压制住他们内心的兴奋。
这是多大的战功呀?
自护民军建立以来,从无败绩。
如今,护民军便要败在他们的手下了,而且是全军覆没的那种,让他们如何不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