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带着参观团来到了一面墙前,墙上挂着密密麻麻的锦旗。
“这些锦旗都是群众自发送来的。”李萍指着其中一面,“您看这面锦旗,上面写着'为民办事,心系百姓'。送锦旗的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她的退休手续办了三年都没办成,到我们这里两个小时就解决了。”
“老奶奶当时抱着工作人员的手,眼泪都下来了。”李萍的声音有些动容,“她说,终于遇到了真正为老百姓办事的人。”
参观团里有几个人的眼圈都红了。
“李部长,这些故事很感人。”一个年轻的女干部说道,“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钻牛角尖的群众,态度很难保持。”
李萍笑了:“您说得很实在。我以前也有这样的想法。”
她走到一个空的咨询台前:“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前段时间,来了一个中年男子,要办理房产过户手续。材料不全,按规定不能办理。但他情绪很激动,说是要给生病的孩子筹医药费,急着卖房子。”
“工作人员告诉他需要补充材料,他就开始骂人,说我们故意刁难,不为老百姓着想。”
参观团里有人点头,显然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这种情况,以前我们的做法是严格按规定办事,不合规就是不合规。”李萍说道,“但现在不一样了。”
“工作人员没有和他争吵,而是耐心地问清楚他的具体情况,主动帮他联系相关部门,协调特事特办。虽然多花了一些时间,但最终帮他解决了问题。”
“结果呢?”有人问道。
“这个男子后来专门送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李萍指着墙上的一面锦旗,“他还对工作人员说,以前对政府有误解,现在才知道真的有为民服务的好干部。”
“换位思考。”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干部总结道,“站在群众的角度看问题。”
“对!”李萍点点头,“这就是服务理念的改变。我们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为民服务的公仆。”
参观团继续往前走,来到了业务办理区。这里的场景让大家印象深刻:工作人员起身迎接每一个前来办事的群众,主动询问需要办理什么业务,耐心解释办理流程。
“请问这些工作人员都是经过特殊培训的吗?”一个参观者问道。
“当然。”李萍说道,“但培训的重点不是技能,而是心态。”
“我们请了一些老师,专门给工作人员上课,题目叫'假如我是办事群众'。”
“每个工作人员都要换位体验,从排队取号开始,走完整个办事流程。”李萍继续介绍,“你知道吗?很多工作人员体验完之后都说,原来办事这么不容易。”
“还有一个环节,叫'群众故事分享'。”李萍指着墙上的一个展板,“我们定期邀请一些办事群众来分享他们的经历和感受。听了这些真实的故事,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自然就变了。”
一个年轻的干部举手:“李部长,这种方法听起来很好,但会不会增加很多成本?”
李萍想了想:“成本确实有,但收益更大。”
“您看这个数据。”她拿出一份材料,“我们的投诉率比去年下降了80%,办事效率提升了60%。更重要的是,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明显提高了。”
“信任度怎么衡量?”有人问道。
“很简单。”李萍指着不远处的一个意见箱,“以前这个意见箱里全是投诉信,现在80%都是表扬信和建议信。群众愿意给我们提建议,说明他们把我们当成了自已人。”
参观团里发出了赞叹声。
“而且,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李萍补充道,“以前上班就是为了混时间,现在大家都有成就感,都想把工作做得更好。”
正说着,一个工作人员小跑过来。
“李部长,有个情况需要汇报。”
“什么情况?”李萍问道。
“刚才那个办房产证的老太太,非要给小王送红包,被小王拒绝了。老太太现在在门口等着,说一定要表示表示心意。”
李萍笑了:“这种情况经常遇到。走,我们去看看。”
参观团跟着李萍来到大厅门口,看到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正拉着一个年轻工作人员的手。
“小伙子,你帮了我这么大忙,我不表示表示心意,心里过不去啊。”
“大娘,这是我应该做的,您千万别这样。”工作人员小王有些为难。
李萍走过去:“大娘,您有什么事情吗?”
“哎呀,您是领导吧?”老太太看到李萍,“您手下这个小伙子真是好人啊!我的房产证丢了,跑了好几个部门都说要这个材料那个证明,这个小伙子帮我联系各个部门,一上午就给我办好了。”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李萍笑着说,“您的心意我们心领了,但红包真的不能收。”
“那我怎么表达感谢啊?”老太太很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