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特殊的客人(2 / 2)

车子开始进入老城区,道路变得狭窄起来,两旁的建筑也逐渐从现代的高楼大厦变成了低矮的老房子。

李萍看着窗外,心里越来越不安。这些地方她平时都不愿意来,总觉得上不了台面。现在要带着外国记者来这里,万一他们对环境不满意怎么办?

但是,让她意外的是,三位外宾不仅没有任何不满,反而表现得越来越兴奋。

“这些建筑的风格很独特!”詹姆斯·安德森指着窗外的一排老房子,“看起来像是闽南风格和广府风格的结合体。”

“您的眼光很准。”周阳赞许地点点头,“临海市地处闽粤交界,在历史上就是多种文化的交汇点。这里的建筑风格,正是这种文化融合的体现。”

陈美华教授拿出笔记本,快速地记录着:“这种文化融合的现象,在当代城市发展中是怎么体现的?”

周阳笑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它是活的,是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

车子终于停在了老街的入口。

李萍下车后,紧张地看着周围的环境。老街的入口确实显得有些破旧,地面是青石板铺成的,有些地方已经有了裂缝。两旁的房子都是老式的木结构建筑,有些墙面已经斑驳,显露出岁月的痕迹。

街上的人流不算多,大多是当地的老居民,穿着朴素,说着方言。

“这里就是明代老街的入口。”周阳对三位外宾介绍道,“在明代,这里是整个临海地区最繁华的商业街。从这里,可以直接通往码头,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玛丽亚举起摄像机,开始拍摄:“这些建筑保存得怎么样?”

“大部分都是原建筑,只是进行了必要的维护。”周阳一边走一边解释,“我们在保护老街的时候,坚持了一个原则:修旧如旧。不能为了好看而破坏历史的真实性。”

詹姆斯·安德森拿出专业的相机,对着一处古老的木雕拍了好几张照片:“这个雕刻的工艺水平很高,看起来像是明代的原作。”

“确实是明代的。”周阳走到那处木雕前,“这是当年一个富商家的门楣,上面雕刻的是'渔樵耕读',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不同生活方式的尊重。”

“渔樵耕读?”陈美华教授显然对这个概念很感兴趣,“能详细解释一下吗?”

“渔,代表海洋文化;樵,代表山林文化;耕,代表农业文化;读,代表知识文化。”周阳的解释很简洁,“这四个字,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构成。而临海市,作为一个沿海城市,'渔'的文化特色最为明显。”

“这很有意思。”玛丽亚一边录像一边问,“那么现代的临海市,是如何传承这种'渔'的文化特色的?”

“这就要从我们的产业发展说起了。”周阳带着大家继续往老街深处走,“大家可能会奇怪,为什么临海市的港口贸易能发展得这么快?很多人以为这只是因为政策优势或者地理位置,其实不是。”

“那是为什么?”詹姆斯·安德森很好奇。

“因为我们有文化基因。”周阳停在一家老茶馆门前,“临海市的商人,从明代开始就在做海上贸易。他们懂得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懂得如何在商业往来中保持诚信,懂得如何在竞争中保持合作。这些文化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

茶馆的老板是个七十多岁的老人,看到周阳,立刻热情地迎了出来。

“周市长!您怎么来了?”

“给朋友们介绍一下我们的老街文化。”周阳笑着说,“林老板,能不能给我们泡几壶好茶?”

“当然可以!里面请!”

茶馆的内部装修很简单,几张古色古香的木桌,几把竹椅,墙上挂着一些老照片。

三位外宾很快就被这种朴素而真实的氛围吸引了。

“这些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陈美华教授指着墙上的一张黑白照片问道。

“那是1950年代的临海港。”林老板一边泡茶一边回答,“当时港口还很小,主要是渔船。”

“现在变化很大吧?”玛丽亚继续问。

“变化当然大,但是本质没变。”林老板的话很朴实,“以前是小船出海捕鱼,现在是大船出海贸易。形式变了,精神没变。”

詹姆斯·安德森若有所思:“您的意思是,这种海洋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一样的?”

“对啊。”林老板端起茶杯,“不管是捕鱼还是贸易,都需要勇气,都需要智慧,都需要对大海的敬畏。这些东西,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

周阳微笑着看着这一幕。这正是他想让外宾们看到的——不是高大上的宣传片,而是最真实的文化传承。

李萍在旁边听着,心情复杂。她从来没有想过,一个卖茶的老头,居然能说出这么有深度的话。而且,外国记者们听得津津有味,一点都没有她担心的那种嫌弃或者不满。

“周市长。”詹姆斯·安德森放下茶杯,“我现在明白您刚才说的话了。这种文化传承,确实为现代城市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

“这只是开始。”周阳看了看手表,“我们接下来还要去渔人码头,去文化博物馆,去看看现在的年轻人是如何传承和发展这些文化传统的。”

“我很期待。”陈美华教授兴奋地说,“这种实地体验比看任何报告都要生动。”

一行人告别了茶馆老板,继续在老街里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