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领命而去。
不到十分钟,社交平台上出现一组九宫格图片。最中间一张是打开的服务器机箱,上面贴着联盟认证封条。配文只有一句:“我们在清理残局。”
这条内容被大量转发。有人评论:“早该这么干了。”也有人附和:“看来这次是真的压住了。”
心理威慑开始起效。
与此同时,调查小组利用此前截获的资金流转记录,反向追踪到两条隐蔽账户路径。经过交叉验证,锁定了两处隐藏窝点——一处位于旧纺织厂地下室,另一处在河岸货运码头的集装箱堆场。
林晚批准同步收网。
执法单位配合行动,两小时后传来捷报:纺织厂据点捣毁,抓获技术人员两名;码头行动中截获通信中继设备五台,另有笔记本电脑三部,全部当场查封。
第三份战报来得稍晚。一名调查员在审讯中取得突破,其中一名俘虏供述了近期三次信号测试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林晚看着新增标注的地图信息,终于点了头。
“把这些情报整理出来,分发给各巡逻组。今晚剩下的时间,重点排查同类建筑结构和电力负荷异常区域。”
她站起身,活动了下肩膀,又坐回去。
窗外,城市依旧灯火通明。写字楼外墙的投影换了新内容:“别怕,我们在。”小区里仍有居民举着手机闪光灯拍照上传,标签写着#云都还在#。
指挥室内的节奏却没有放缓。
科研团队报告称,所有反制设备运行正常,能源储备充足,可支持至少十二小时连续作战。市场团队开始筹备下一波素材,打算发布一段前线队员的采访录音。
林晚听着耳边不断传来的确认声,手指无意识地轻敲扶手。
她调出c-9数据中心的数据初步解析结果。其中一台服务器里存有加密通讯日志,时间跨度长达两个月。虽然内容尚未破解,但发送频率和目标地址都显示出规律性。
这可能是更大网络的一环。
她正准备下令加强解密人力投入,忽然注意到日志末尾有个重复出现的代码段。它不像是随机生成,反而像某种触发指令的前缀。
她放大那段字符,对比之前缴获设备中的类似标记。
两者格式一致。
她刚要开口,通讯器突然响起。
“林晚,码头那边……有个集装箱打开了。”
她的手顿住。
“里面的东西不对劲。不是设备,也不是武器。是一堆文件,还有几张照片。”
“照片拍的是什么?”
对方沉默了一秒。
“是人。都是穿着便服的普通人,站在不同街区的街角。其中有几张……背景是我们指挥部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