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人抬起头,“如果我们回答错了呢?或者被挑出漏洞……”
“那就改。”林晚说,“但我们不能因为怕错就不说话。”
她停顿了一下,“你们以为权威是怎么来的?不是靠说别人听不懂的话。是靠一次次准确回应,一次比一次更贴近他们的担心。”
对方慢慢点头,开始记录。
林晚又补充,“立刻上线‘你问我答’专栏。高赞问题两小时内必须回复。语气不要像公告,要像平常聊天。删掉所有‘根据测算’‘模型显示’这类话。直接说‘我们知道你在担心什么,这是我们的做法’。”
会议结束前,她调出三条待发布的宣传稿,当场重写开头。第一条原句是“新型阻断装置已进入调试阶段”,改成“新的防护设备正在测试,它会在危险靠近时自动启动”。第二条原本讲材料供应稳定,现在开头变成“工厂工人轮班不停,只为保证每个部件都按时做好”。
第三条她看了一会儿,删掉整段技术描述,换上一句话:“有一位快递员昨天给新生儿送药,路上信号突然中断。他差点迟到。现在这种情况不会再发生了。”
“拿这三版去做预热投放。”她说,“先小范围测试阅读完成率和转发量。”
人走后,她坐回位置,打开AI语义分析系统。后台数据显示,近期公众情绪中“焦虑”占比仍在缓慢上升,尤其是在城东和南区几个老居民点。她标记出这几个区域,准备等第一批互动数据出来后重点观察。
大约四十分钟后,助手送来初步反馈。新版稿件的试读群体平均停留时间比旧版高出两倍,其中带故事的那条转发最多。有人留言说:“终于有人说了句人话。”
林晚把这条评论截图保存。
接着她接到通知,民意直通车专栏已上线。第一条提问来自一位退休教师:“你们说的域外势力,会不会打进来?我孙子住校,我想知道学校安不安全。”
她亲自起草回复:“目前所有学校供电和通讯系统都在保护范围内。我们会优先保障教育机构的信号稳定。明天上午十点,各校区将进行一次应急演练,家长可通过官方平台查看进度。”
发出去十五分钟,这条回复获得上千点赞。
她继续翻看其他问题。有人问生产进度是否影响日常生活,她让人附上一张配送车辆调度图,并标注“民生服务优先通行”。有人担心未来会不会停电,她要求技术组提供一份通俗版电力保障说明,配上简单的流程图。
天光渐渐亮透,窗外的城市轮廓清晰起来。指挥室内灯光稳定,机器运转声始终未停。
林晚端起桌上的水杯喝了一口,水已经凉了。她放下杯子,目光落在大屏右下角的新数据条上——互动问答首日响应率百分之九十二,质疑帖中有六成在收到回复后转为中立或支持。
她伸手划动屏幕,放大南区某社区的反馈趋势。那里昨天还有大量“搞不懂”的抱怨,现在出现了几条新留言:“看了那个送药的故事,我才明白你们在忙什么。”
就在这时,通讯器再次响起。市场团队发来紧急更新:有一批用户开始自发制作短视频,用自家孩子的画作配上联盟发布的防护动画,标题写着“我们也要守护云都”。
林晚点开其中一个视频。画面里是个小女孩,举着一张蜡笔画,上面画着一栋房子,周围围了一圈发光的线。她对着镜头说:“这是妈妈说的保护罩,坏人进不来。”
视频播放到结尾,林晚正准备关闭,屏幕上突然跳出一条系统提醒:新一批原料运输车提前五分钟抵达厂区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