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组长记下要点,“七十二小时内完成原型改装,来得及吗?”
“必须来得及。”林晚说,“他们已经在布网,我们没时间等完美方案。先做出能用的,再边用边改。”
她停顿一下,“我要看到明天这个时候,至少有三台改装机进入实测阶段。”
指令下达后,团队迅速分组行动。一组人开始拆解旧稳压装置,提取可用元件;另一组着手设计脉冲发射结构;还有人在模拟环境中测试新的能量分配逻辑。
林晚站在主控终端前,看着新方案的建模进度条缓缓推进。屏幕上,虚拟武器正在进行第十次运行测试。前三分钟平稳,第四分钟出现轻微抖动,但未触发锁死。
“这次坚持了四分十九秒。”工程师说,“阻尼模块起了作用,过载风险降低了百分之三十六。”
“还不够。”林晚说,“继续调参数,目标是十分钟以上。”
她拿起记录本,写下几项关键指标:能量分流点、脉冲间隔、模块散热效率。每一项后面都标注了需要验证的数据来源。
这时,一名研究员拿着电路板走过来,“我们发现原设计有个冗余回路,占用了太多空间。如果去掉,可以腾出位置加装强化散热片。”
“去掉会不会影响其他功能?”林晚问。
“不影响主机运行,只会让待机功耗稍微上升一点。”
“那就改。”林晚说,“现在每一分性能都要用在刀刃上。”
那人点头离开。
林晚重新看向主屏。新的模拟已经开始。这一次,能量流更加平稳,阻尼模块成功吸收了两次高峰冲击。
她注意到,右侧辅助系统的温度提示微微闪烁了一下。虽然还在安全范围内,但升温速度比前几次快。
“你们有没有考虑过长时间运行后的散热问题?”她问。
“正在测试不同材料的导热效率。”一位负责结构的工程师回答,“目前最好的方案是石墨烯涂层,但库存不够,只能先做两台。”
“先保证两台能稳定运行。”林晚说,“后续生产再想办法补充材料。”
她走到实验台边,看着正在组装的半成品。外壳还未合拢,内部线路裸露在外。几根导线连接着测试仪器,实时反馈电压和电流状态。
“这台什么时候能进实测?”她问。
“最快六小时。”技术组长说,“等外壳密封完成,通电调试一遍就行。”
林晚点头。她知道时间紧迫,但她更清楚,仓促交付的武器反而会害了前线的人。
她回到主控台,打开加密文件夹,再次查看T7标识和蜘蛛单元的特征数据。这些信息必须尽快转化为有效的对抗手段。
“把最新模型同步给所有调试小组。”她说,“统一按照协同压制方向调整。如果有新问题,随时上报。”
“明白。”
整个实验室进入高效运转状态。键盘敲击声、仪器提示音、低声讨论交织在一起。没有人停下休息,也没有人再提“来不及”这三个字。
林晚站在中央,目光扫过每一个工作节点。她的手指轻轻搭在终端边缘,像在确认某种节奏。
屏幕上,第三次模拟测试正在进行。能量曲线持续上升,已经越过四分钟标记点,依然平稳。
突然,右侧温度警报轻闪一次,随即恢复正常。
林晚盯着那个角落,没有移开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