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的手指还悬在控制台上方,屏幕上的新频率编号像一滴墨水缓缓渗入水面。她立刻调出定位系统,坐标锁定在城南废弃管网区——正是调查小组最后传回影像的位置。
信号源与袭击点重合。
她按下通讯键,接通技术组。“切断所有对外广播信道,启用低频应急协议,尝试唤醒调查小组的信标。”
“正在尝试。”对面回应,“但干扰太强,信标响应微弱,只能收到断续脉冲。”
林晚盯着战术地图,那片区域的监控全部离线。她知道,这不是故障,是人为清除。
苏悦快步走来,手里拿着平板。“救援队还在待命区,随时可以出发。”
“不能现在派。”林晚摇头,“对方能精准切断信号,说明早有准备。贸然进入,等于送人进去。”
她闭了下眼,太阳穴的胀感还没散。昨天三次使用“心灵洞察之镜”后留下的疲惫仍在,但她必须再用一次。
她深吸一口气,集中精神,将意识锚定在调查小组组长身上。那人曾来汇报过两次任务,她记得他的眼神,冷静,不轻易动摇。
闭目,凝神。
“心灵洞察之镜”开启。
一瞬间,画面涌入脑海:昏暗通道,水泥墙布满裂纹,地面潮湿,几道人影交错移动。金属碰撞声刺耳,有人倒地,肩膀撞在管道上发出闷响。另一名队员跪在地上,双手死死抱住一个黑色终端,嘴里喘着粗气,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数据不能丢。
镜头晃动,模糊,又切换到另一个视角:组长靠在墙边,右臂流血,手指紧握电击棍,盯着前方三个黑衣人。他没想逃,也没想求援,只在计算还能撑多久。
林晚猛地睁开眼,呼吸一滞。
他们还活着,在抵抗。
她立刻调出指挥系统,划出救援路线。“把侦查小队转为救援编组,装备电磁干扰器和非致命武器,十分钟后出发。”
“要不要通知联盟高层?”苏悦问。
“暂时不用。”林晚说,“现在上报,只会打乱节奏。等我们确认现场情况再说。”
她转向科研团队频道。“你们监测那个区域的能级波动,一旦发现异常上升,立即预警。我怀疑他们不只是为了抓人,可能还有别的目的。”
“明白。”那边回复,“但我们现在的压制系统还在调试阶段,如果对方启动高能装置,我们不一定能及时拦截。”
“我知道。”林晚盯着屏幕,“所以救援队不能硬闯,要慢,要稳。”
苏悦已经联系后勤组,开始准备医疗点和隐蔽输送通道。她回头看了林晚一眼。“你脸色很差,真的没事?”
“还能撑。”林晚手指敲了敲控制台边缘,“信标什么时候能恢复?”
“最多二十分钟。”技术组说,“我们正在用备用频段反向追踪,但对方加密方式很新,破解需要时间。”
林晚点头,目光落在战术地图上。救援路线她画了三条,最终圈定了中间那条。这条路最短,但也最容易被埋伏。
她改了标记,换成右侧迂回线路。
“走这条。”她说,“让他们贴着东侧老管线前进,那里结构复杂,适合隐蔽。”
“可这样会多花十二分钟。”苏悦提醒。
“宁可慢,也不能全军覆没。”林晚声音没变,“调查小组能撑到现在,说明对方还没拿下他们。我们还有机会。”
她重新检查一遍通讯配置,确保所有节点都处于静默状态。不能暴露救援行动,更不能让敌人察觉他们的意图。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主控屏上,那片区域的地图依旧一片灰暗。没有画面,没有声音,只有微弱的信标脉冲在角落闪烁,像一颗快要熄灭的心跳。
林晚的手一直放在控制台上,指尖微微发凉。
苏悦递来一杯热水,她没接。
“你说他们为什么现在动手?”苏悦低声问,“之前一直藏着,突然发起攻击。”
“因为我们在逼近。”林晚说,“蓝光信号、电压波动、数据篡改……这些线索连起来,足够指向他们的核心节点。他们怕了,所以先下手为强。”
“可他们不知道我们已经发现了这么多。”
“但他们能感觉到。”林晚看着屏幕,“就像猎物能闻到陷阱的味道。他们不是被动防守,是在主动清障。”
苏悦沉默了一下。“所以接下来,他们会更狠。”
“一定会。”林晚说,“但这不代表我们会退。”
她再次调出信标状态,脉冲频率比刚才稳定了些。说明调查小组的设备还在运行,至少有一人保持清醒。
她拿起对讲机。“救援编组注意,按新路线前进,保持无线电静默。到达指定位置后,先释放探测无人机,确认安全再推进。”
“收到。”
“记住,优先保护数据终端,人员能救就救,不能强拼。”
命令下达后,她靠在座椅边缘,终于松开了一直紧绷的身体。但眼睛没离开屏幕。
苏悦站在她旁边,轻声说:“他们会回来的。”
林晚没回答。
她想起刚才在“心灵洞察之镜”里看到的画面——那名队员抱着终端的样子,像护住最后一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