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信号。
她调出城市广播系统的对接窗口,申请使用市内公共频道播放一段剪辑好的纪实短片。内容是联盟基础设施修复过程的监控记录,加上时间轴标注和语音解说。申请提交后,她设置了自动提醒,一旦通过立刻安排轮播。
接着,她推动“市民见证计划”。第一批自愿报名的居民将在两天后进入修复完成的区域参观。他们会看到设备运行状态,也能现场提问。直播通道同步开放。
这些动作不会马上见效,但必须做。
她知道,舆论战不是靠一两条消息就能打赢的。它是一点一点把真相铺出去,直到覆盖掉谎言的痕迹。
两个小时后,技术辅助组传来反馈:三位商户的视频上线四小时,总播放量突破八十万。其中一条被本地新闻账号转发,评论区出现了久违的支持声。
她点开那条评论。
“原来真的有人被帮过。我一直以为都是宣传。”
她把这句话截图保存。
又过了半小时,线下组发来照片。一名志愿者站在商场门口,手里拿着真相手册,正和一位中年妇女说话。女人低头看着手册,眉头皱着,但没有转身离开。
这也是进展。
林晚坐直身体,再次检查所有渠道的状态。线上信息统一了口径,线下行动有了画面,公众平台也开始接入真实内容。节奏正在回来。
她按下通讯键,接通市场组长。
“接下来几天,继续保持这个方向。”她说,“别怕重复,只要说的是真话,说十遍百遍都不算多。”
对方答应了一声,声音比之前稳了些。
她挂断通话,目光回到主控屏。
舆情曲线图上,代表负面言论的红线终于出现了一个微小的下弯。虽然幅度不大,但它是今天第一次向下走。
她盯着那个拐点看了一会儿。
手指轻轻敲了一下桌面。
光回来了。
这时,通讯灯突然亮起。
是市场组的一名成员主动接入频道。
“林晚,有个情况。”那人说,“网上出现了一个新账号,自称是前联盟工作人员,发了一段录音,说我们伪造救助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