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她没放松警惕。她调出财务监控模块,发现过去半小时内,已有十二笔中小额投资申请撤资,总额虽不大,但集中度异常。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账户的登录设备均使用过同一款第三方金融插件,而该插件的后台服务提供商,正是“清源咨询”的关联企业。
她标记出这批账户,设为高危观察对象,同时命令系统记录所有通过该插件访问联盟服务的行为轨迹。
这时,张工来电。
“他们升级了干扰协议。”他说,“我们现在连残余信号都捕获不了。对方可能启用了量子噪声注入,常规手段已经失效。”
林晚盯着屏幕上的空白数据流,手指轻轻敲击桌面。
“那就等。”她说,“他们这么急着封我们的嘴,说明怕的不是我们反击,而是有人听见真相。”
她站起身,走到主控屏前,将“星渊传媒”的传播路径重新展开。这一次,她不再关注内容本身,而是观察发布时间、受众分布和互动模式。三点钟方向,一个不起眼的次级账号引起了她的注意——它总是在主流媒体转载前五分钟发布相同话术,且粉丝数极少,但从无删帖记录。
她放大该账号的历史活动,发现它曾三次参与针对不同机构的负面炒作,手法一致:先以“知情者”身份释放模糊信息,再由大号接力放大。
这不是单纯的水军,是引导者。
她立即调取该账号的注册信息,却发现实名认证资料为空,绑定手机号为虚拟号段,支付渠道通过离岸钱包完成。唯一可追溯的是设备指纹——一台定制化改装机,硬件序列号被物理抹除,但系统底层仍残留一段独特的驱动签名。
林晚将签名代码单独提取,输入内部数据库比对。
匹配结果跳出时,她的手指微微一顿。
这段驱动签名,曾在赵铭私人助理使用的备用平板中出现过。那台设备从未接入联盟内网,但在三个月前的一次外部会议中,曾短暂连接过公共Wi-Fi热点,被后台无意捕捉到一次心跳信号。
原来从那时起,布局就已经开始了。
她没有立刻下令追查,而是将这条线索暂时封存。现在贸然行动,只会打草惊蛇。对方既然敢在这个节骨眼上全面出击,必然准备了应对方案。
她转而调出团队状态面板,确认所有外勤人员均已撤离高风险区域,科研组转入低频监测模式,市场组完成首轮防御布控。苏悦的声明仍在持续发酵,现场聚集人数增长趋缓,警方已增派巡逻力量到场维持秩序。
一切暂时可控。
但她知道,这只是开始。
对方的目的从来不是逼她崩溃,而是让她疲于奔命,在一次次应对中耗尽资源,最终被迫放弃追查。
她坐回位置,拿起水杯喝了一口,茶早已凉透。
就在这时,主控屏右下角弹出一条新警报:城南维保中心B2层通风管道的微型传感器检测到异常震动,持续时间十七秒,频率与人体敲击金属吻合。
林晚放下杯子,指尖停在通讯键上。
她没有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