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番话让原本紧绷的技术团队松了一口气。有人已经开始重新划分模块权限,另一人则着手设计初始标注模板。
两小时后,初步重构完成。新系统进入第一轮测试。
模拟器释放混合流量:一组伪装成城市公共服务请求的低频探测包,夹杂两个高伪装度的攻击载荷,以及正常业务数据流。系统刚开始运行,警报突然亮起红灯——一条来自市政交通平台的常规调度指令被误判为攻击源,自动拦截程序启动,导致模拟链路短暂中断。
操作员立刻暂停测试,脸色微变:“误报了。”
科研组长查看日志,发现误判源于某段ApI调用格式与早期攻击包高度相似。他看向林晚:“如果连公共接口都会触发警报,实际部署风险太大。”
林晚调出那条被拦截的请求,对比原始攻击样本。两者确实在包头结构上有七处共性,但区别也很明显——真实攻击在响应等待时间上表现出明显的窥探性延迟,而市政请求则是即时往返。
“问题不在特征本身。”她说,“在于缺少上下文判断。”
她在系统中新增一层环境评估模块,要求综合请求来源、频率规律、后续行为路径等多项参数进行联合判定。同时加入白名单动态学习机制,允许系统对高频合法流量自动降低敏感度。
第二次测试开始。
混合流量再次注入。这一次,系统在毫秒级内完成分类处理。两个伪装攻击包被精准锁定,反向追踪程序自动激活,模拟生成回溯路径;其余数据流平稳通过,无一误判。主屏上的警报灯由红转绿,实验室响起一阵短促的掌声。
科研组长看着输出报告,嘴角微微扬起。他转向林婉:“行为指纹库的第一版可以正式立项了。接下来三天,我们能把诱捕逻辑嵌入真实沙箱环境。”
林晚点点头,目光仍停留在测试结果上。她知道,这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如何让这套系统在面对更高层级的对手时依然保持敏锐而不失控。
她转身走向通讯终端,准备接入市场线和调查线的最新进度。刚按下连接键,主屏忽然弹出一条实时提醒:境外数据中心又有新的日志访问请求进入,其协议特征与“猎踪01”匹配度达到百分之九十二。
科研组长快步走来:“这次不是试探,是主动接触。他们在观察我们的反应模式。”
林晚盯着那串跳动的Ip地址,手指悬停在追踪授权确认框上方。
屏幕倒计时显示,三十秒后该连接将自动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