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悦的手指终于松开边缘,落在屏幕解锁键上。“我马上召集小组。”
最后,林晚接通调查线负责人。对方的声音透过耳机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谨慎。
“我们需要新的信号屏蔽设备。”他说,“上次追踪时暴露了位置,现在每深入一层都可能被反向定位。”
林晚点头,尽管对方看不见。“技术组正在配置最新一代屏蔽装置,两小时内送达你处。同时,我会授权你们访问‘溯源终点’文件中的异常签章记录,比对近三年可疑账户的操作频率与地理位置。”
通话结束,她回到主控台前,调出三维作战图。三条红线缓缓浮现:红色标注技术研发倒计时,蓝色标记舆情反击时间节点,绿色则显示调查进度条。
“这不是临时应对。”她对着全场宣布,“这是转型。从今天起,联盟不再是被动响应者,而是设局者。每一次攻击,都会成为我们逼近真相的跳板。”
她将“溯源终点”文件设为全员必读,并规定各小组每日汇报一次与此文件关联的新发现。“我们要形成持续追责机制。”她说,“让他们知道,只要动我们一下,就要准备好被扒掉一层皮。”
命令逐层传达下去。键盘声重新密集起来,语音频道接连亮起协作请求。有人开始绘制攻击模拟沙箱,有人调取社交平台历史数据建模,还有人连接外部数据库比对资金流向。
林晚站在图前,看着三条进度线缓缓推进。第一轮反馈数据显示,科研组已初步划分出诱捕模块功能区块;舆情小组完成首批账号聚类分析;调查线成功接入三个境外离岸公司注册信息接口。
她伸手记录下这组初始数据,指尖停留在输入框上方。
这时,苏悦起身离开会议区,临走前回头看了她一眼。那一眼没有多余情绪,却透着一种重新校准后的笃定。
科研组长也已返回实验室,通讯频道传来他布置任务的声音:“先把旧沙箱隔离,新架构按三级权限重建,诱捕逻辑嵌入协议解析层……”
林晚的目光落回主屏。境外Ip的试探仍在继续,频率略有上升,但仍未突破初级预警阈值。
她调出最近一次攻击包的协议头信息,放大其中一段隐藏字段。字符序列看似随机,但她注意到第三个字节存在微小偏移——这种误差通常出现在多级代理跳转时的时间同步偏差中。
她标记了该特征,加入追踪规则库,并将标签命名为“猎踪01”。
下一秒,系统提示音响起:
一条来自东南亚某数据中心的日志访问请求,匹配了“猎踪01”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