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她说,“那就从现在开始,重构响应机制。”
她调出指挥架构图,手指划过三条主线。
“科研端,建立自动识别与拦截通道。一旦检测到匹配行为,立即启动预判阻断,不再等待人工确认。”
“市场端,暂停所有非核心公告发布。改为通过私域渠道收集小型联盟内部反馈,建立动态情绪模型。我们要知道他们怕什么、信什么、听谁的话。”
“调查端,继续深挖信号源。但这次不只是追踪,我要你们准备好反向注入程序。一旦锁定终端位置,立刻启动信息回流,让它暴露更多关联节点。”
三人同时回应:“明白。”
“还有。”林晚补充,“所有信息传递链条缩短一级。你们之间建立直连通道,绕过常规审批流程。每一个决策,必须在十二秒内完成响应。”
她亲自监督流程模拟。第一次测试,响应耗时十七秒;第二次,十五秒;第三次,十一秒。
“可以了。”她说。
主控室顶部的照明缓缓转为红色,各大屏幕切换至实时监控模式。数据流不断滚动,警报阈值下调至临界水平。整个联盟的运作节奏被拉进同一个脉搏里。
林晚站在指挥台前,手指轻搭在最终确认键边缘。
“从这一刻起,所有非必要任务暂停。”她的声音平稳而冷峻,“全员轮班值守,每两小时汇报一次状态。我不需要你们完美无缺,只需要你们始终在线。”
没有人提出异议。
科研负责人回到操作位,带领团队进行最后调试。代码重构、模块嵌入、压力测试逐一推进。他中途喝了口凉透的咖啡,继续低头核对参数。
市场团队代表打开录制设备,开始撰写应急声明草稿。她删掉第一版中过于官方的措辞,改用更贴近合作方语气的表达。写到一半,又停下,反复斟酌“稳定”与“可控”之间的分寸。
调查小组成员则不断刷新追踪界面。信号源仍在跳转,但轨迹越来越清晰。他标记了三个高频出现的Ip段,开始交叉比对历史访问记录。
林晚的目光在各屏之间移动。她没有坐下,也没有离开指挥台半步。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
凌晨五点四十三分,主控屏突然弹出一条新提示:
【检测到加密数据包批量发送,目标指向二级合作单位集群,内容类型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