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立即行动起来。一组人去调查农机作业价格,一组人去记录各环节用工量,还有一组人去了解油菜加工销售的全流程。
三天后,一份全新的成本核算摆在面前。结果令人震惊:考虑所有隐性成本后,生态种植模式每亩净收益比常规种植低近500元!
"500元..."方稷重复着这个数字,"对一个种植的农户来说,这确实是个无法忽视的数字。"
但就在这时,转机出现了。
在走访中,他们发现一些农户自发形成的合作模式:几家合用一台脱粒机,轮流使用;合伙购买小型榨油机,降低单位成本;甚至有人尝试用油菜花发展观光旅游...
"也许,"方稷若有所思,"我们不该只盯着单亩效益,而要着眼于整个生产系统的优化。"
他立即调整思路:不再追求单打独斗的技术完美,而是探索适合不同规模农户的组织模式。
对小农户:推广互助合作模式,共享设备和劳动力
对专业大户:开发全程机械化方案,降低人工成本
对合作社:打造产业链,实现增值收益
新的方案逐渐清晰:通过多用途开发提高综合效益,通过组织创新降低运营成本,通过产业链延伸提升附加值。
重点是小麦,这样没有除草剂的小麦其实是可以高于目前的市场价的,但是不能让农户自己找出路,也不能贬低原有的小麦市场,
方稷意识到,生态种植的小麦本身就是一个高端产品,但必须找到合适的市场定位和销售渠道,既不让农户单打独斗,也不冲击现有市场体系。
"我们不能让农民自己背着麦子去城里叫卖,"方稷在团队会议上强调,"也不能贬低普通小麦的价值。要建立全新的价值链,农户无法帮这些生态小麦找到出路,这是我们提出的项目,我们要来帮农户想办法。"
方稷带着生态小麦的样品和检测报告,连续拜访了四家知名婴幼儿辅食企业。会议室里的场景一次次重演:
"方教授,您的小麦品质确实很好,"某大型食品企业的采购总监推了推眼镜,"无农残、营养指标优异。但是..."
这个"但是"后面总是跟着类似的理由:成本太高、供应量不稳定、消费者认知不足...
最让方稷受挫的是一位资深行业专家的话:"现在母婴市场,妈妈们更认'有机'、'进口'这些概念。您这个'生态种植'很好,但需要时间教育市场。"
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招待所,方稷看着桌上那些生态农场的资料,心中有些感慨,什么时候才能不会有谷贱伤农的事情继续上演。
就在这时,BB机响了。方稷找了电话回拨回去,周部长的声音带着难得的轻松:"方稷啊,听说你最近在到处推销小麦?"
方稷苦笑着汇报了情况。电话那头沉默片刻,突然传来笑声:"你啊,也太不关心部里的动态了!明天上午来部里一趟,有个会你该来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