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稷看着学生们迅速进入状态,继续说道:"这个阶段的关键是建立基础数据库,为后续技术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阶段:技术开发(6个月)
方稷切换幻灯片,展示出一系列技术模块:"基于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我们将并行开发四个关键技术:"
智能诱集系统:"我们要筛选和培育最适合做'植物保镖'的油菜品种,不仅要诱集效果好,还要有经济价值。"
天敌工厂:"研究瓢虫等天敌的大规模繁育技术,开发低成本饲料和自动化养殖系统。"
精准释放技术:"设计无人机释放装置,研究最佳释放时机和密度。"
监测预警系统:"开发基于图像识别的虫情自动监测设备。"
"每个技术模块都由一个小组负责,定期交流进展。"方稷说,"我们要用工程师的思维来解决生物学问题。"
第三阶段:集成示范(3个月)
"最后,我们将选择三个不同类型的农场进行示范:大型机械化农场、中型家庭农场和小型生态农场。"方稷展示出示范点的卫星地图,"每个示范点都要量身定制实施方案。"
实验室里响起一阵兴奋的议论声。方稷抬手示意安静:"我知道这个计划很远大,但正因为远大,有挑战,才值得我们去尝试。"
他走到学生中间:"你们可能会问,为什么让本科生参与这么重要的研究?因为我相信,最好的学习是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发生的。农业科研不能关在象牙塔里,必须扎根泥土,直面挑战。"
方稷看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孔,语气变得深沉:"我们不仅仅是在做一个科研项目,更是在探索中国农业的未来方向。化学农业走了几十年弯路,是时候回归生态智慧了,但要用现代科技让这种智慧发扬光大。"
接下来的几天,实验室里充满了忙碌的身影。陈雨薇带着昆虫组设计调查方案,李明远开始整理油菜种质资源,张婷婷则在准备土壤采样设备。
方稷没有给学生太多限制,而是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不要怕犯错,"他说,"科研就是在试错中前进的。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
清晨五点半,河南的天光已经大亮。淅川农技站实验站的宿舍里,闹铃声此起彼伏。陈雨薇第一个跳下床,轻轻推醒还在熟睡的张婷婷:"婷婷,快起来,今天要去李大爷的麦田做第一次系统调查!"
宿舍里顿时忙碌起来。学生们睡眼惺忪地洗漱、穿好工作服,在食堂匆匆吃过早餐后,带着各种采样工具登上前往田间的蹦蹦,昨天这些学生和方稷回到河南,这次要在李大爷的这片已经养好的生态田里做前期的数据收集实验,还特别申请了一块地作为对照试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