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驶离武装部,朝着沈策的家乡——花集里小镇下的小沈家村开去。
沈策坐在副驾,眼底却藏着难掩的期待。
他早早就给家里打了电话。
旁人只当他是想让家人提前准备,却不知他心里打得更细的算盘。
他虽不爱说话,却绝非愚笨,杨玉贞的本事他看在眼里,鱼水情的影响力更是无需多言。
花集里这边或许不会开固定饭店,但鱼水情的流动早点铺子早晚要往周边城市铺,到时候他们村的鱼干,就能有稳定销路了。
这可不是小事。
村子靠水吃水,正常天气每天能出几百斤鱼干货,旺季时甚至能到几千斤。
可私人大量买卖渠道不合法,也走不了公账,这么多货堆着,村民们看着眼热却没辙。
但鱼水情是公家单位,只要杨玉贞愿意点头,开发个咸鱼干包子之类的新品,这些鱼货就有了正经出路。
这等于是把财神爷往家里引,沈策哪能不提前铺垫?
只可惜村子条件有限,没通大车路,不然他真想把车直接开到村里,好好风光一回。
这年头能开着大卡车退伍,又能把杨玉贞这样的人物请去,他家在村里的分量,以后指定没人敢小瞧。
车子刚拐到大路边,远远就看见一片热闹景象。
这不年不节,也没逢集,小沈家村的男女老少却来了大半,能拿出手的人都凑齐了。
几架板车并排停着,上面满满当当堆着鱼干、鱼松,透着咸鲜味;男人们扛着铁锅、劈好的木柴,在路边就地搭起了灶台;女人们握着菜刀、端着陶盆,眼神里满是期待;连小孩子都没闲着,手里捧着刚摘的梅花,花瓣上还沾着露水。
更显眼的是,几个人正忙着用芦苇席搭临时篷子,席子上还隐约能看到用炭灰写的“欢迎”二字,虽不工整,却透着十足的心意。
村长沈老栓站在最前面,手里攥着旱烟杆,时不时给身边人叮嘱:“都精神点!诚意得摆在明面上,让人家领导看着咱们的实在劲儿。咱们也不提啥过分要求,就把这几车货让领导收下,就算没白来!”
这话里藏着的心思,老辈人都懂——只要杨玉贞收下货,就是给了个准话,以后合作的事就有盼头。
一群人点点头,手里的活计更麻利了,目光都朝着车子开来的方向望,连呼吸都不自觉放轻了些。
沈策看着这阵仗,嘴角几不可察地弯了弯,侧头对开车的凌南慎说:“到了。”
杨玉贞坐在后排,看了眼外面的场景,眼里闪过一丝意外,随即笑了:“沈策,你们村倒是热情。”
江晚意也凑过来看,小声对杨玉贞说:“妈,他们准备了这么多鱼货,看样子是盼着跟咱们合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