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正式开干(2 / 2)

最后,再把所有炼出的油和汤汁混在一起,加上切好的圆葱或萝卜,一起炖一会儿,让馅料充分吸收香味——刚炖没多久,浓郁的肉香就飘出老远,勾得人直咽口水。

做猪杂时会出不少“脏油”——这里的“脏”指的是脏器本身带的油脂,不是不干净的油——店里连买食用油的钱都省了。

平时只需要备着基础的面粉、盐、白糖,还有各种香料就行。

这些香料也不是什么贵得离谱的品种,大多是本地就有种植的,便宜又好用:生姜、大蒜、圆葱、香葱、小茴香、紫苏,还有咸菜、酸菜、辣酱,最后再加上三十度左右的地瓜干——这地瓜干去腥效果特别好,比黄酒、料酒还管用。

至于八角、桂皮、草果这些常用香料,当然也会放,但都只放少量提味。

其实内脏自带的那点微腥口感,很多人就喜欢,要是完全去掉了,反而没了吃内脏包的风味。

所以那些不喜欢这股腥味的人,杨玉贞暂时没考虑迎合,想着等过些年生意稳定了,再慢慢精进口感。

眼下最重要的,是把油、鲜、咸、辣这四味做得重一些,符合大多数普通人的口味,让大家吃得过瘾。

其实做猪杂包的馅料,工序要比普通包子复杂些:每一种猪杂都得单独下锅炒,炒出各自的香味,包的时候再每样都抓一点放进馅里,手工上费不少功夫。

但这时候人工最不值钱,店里除了胳膊不好的人负责看灶火,剩下的人都能围在案板前包包子,人手足够用,倒也不怕耽误事。

现在的猪个头不算大,一副猪杂大概在十斤到二十斤之间。

杨玉贞一次性买了十副,去了猪肚,也差不多一百来斤,又配上两百斤蔬菜,炒出来出也就两百斤的馅料,足足能包四千个左右中等个头的包子。

两天的猪杂一起炒好了,放进冰柜里冷冻着,后续卖的时候不用天天炒馅,能省不少事。

第一天做准备时,所有调味都由杨玉贞亲自把控,只让徒弟们在旁边看,没让他们上手。

她反复强调:“味道是饭店的根,你们现在还把握不好咸淡、香料的量,等看熟了、记牢了,再慢慢上手练。”

除了做馅,发面也是重点。

杨玉贞手把手教大家用老面引子发面:先把老面引子用温水泡软活化,再加到面粉里揉成面团发酵。

老面引子可比后世的酵母粉难伺候多了,发好的面团总会带着股酸味,必须取少量食用碱,一点点揉进面团里中和。

以前家庭主妇做老面馒头全凭手感,就算是做了几十年的老手,也难免有失手的时候——要么碱少了面团发酸,要么碱多了发苦。

但杨玉贞不一样,她直接用秤算得明明白白,毕竟是开饭店,得有标准化的流程,不能凭感觉来。

她以十斤面粉为基础量,所有步骤都按这个基数定规矩。

十斤面粉该加多少老面引子,她就舀出一碗来给大家看,让他们记准分量;该加几盆水,多了少了都不行;发酵时间没固定的,得看温度,反正要等面团涨到原来两倍大,掰开后里面布满蜂窝孔才算好;就连加食用碱,她都提前用小纸包包好,一包大概四十克,告诉大家十斤面就加一包,就算效果稍有增减,也不影响大局。

就按着这个流程和面,十斤面粉刚好能做一百五十到一百六十个左右的包子,正好够蒸三笼。

因为是猪杂包,一斤猪杂的成本算下来比一斤面粉还便宜,所以杨玉贞舍得放肉料,每个包子的肉馅都塞得满满的。

不管是圆葱猪杂包,还是萝卜猪杂包,咬一口都能看到实实在在的猪杂,绝不会让人觉得“吃不到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