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同一个条件(2 / 2)

---

邺城·北齐

几乎在同一时间,南梁派往北齐的另一支使团,在副使徐陵的率领下,乘船渡河北上,历经跋涉,也抵达了北齐的都城——邺城。

与长安的恢弘有序、建康的绮丽繁华不同,邺城给徐陵的第一印象是扑面而来的肃杀之气。城墙高大坚固,守军甲胄鲜明,眼神警惕。街道上的百姓大多行色匆匆,面带菜色,遇到巡逻的鲜卑甲士,纷纷惶恐地避让,甚至跪伏在地。而那些鲜卑贵族则往往骑着高头大马,旁若无人地招摇过市,带着一种征服者的傲慢。

徐陵在心中暗暗叹息:“齐国之政,重武轻文,苛待汉民,其‘文治’之风,远不如汉国矣。与之结盟,恐非长久之计,然为解眼下危局,不得不为之。”

负责接待他们的是尚书左丞陈元康,此人精明干练,但眉宇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显然齐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外部压力让他并不轻松。

很快,徐陵便在戒备森严的东宫见到了如今实际掌控北齐大权的太子、大将军高澄。

高澄端坐在主位之上,年纪虽轻,却已有一种迫人的威势。他并未赐座,目光带着审视与毫不掩饰的倨傲,直接开口,声音冷硬:“我大齐与尔南梁,素无往来,更非友邦。梁使不远千里而来,所为何事?”语气中充满了距离感。

徐陵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不适,不卑不亢地行礼,表明来意:“外臣徐陵,奉我朝太子萧纲殿下之命,特来拜见齐国太子。今汉国势大,屡兴兵戈,已有吞并四方之志。我梁国与贵国,恰如唇齿,唇亡则齿寒。一旦汉国南下覆灭我梁,下一个目标,必是贵国无疑。为两国计,为天下计,外臣恳请太子殿下,考虑梁齐结盟,共抗强汉。若盟约能成,将来合力破汉,其疆土财富,两家可共分之!”他试图以利害关系打动高澄。

然而,高澄听了之后,脸上非但没有露出感兴趣的神色,反而嗤笑一声,语带讥讽:“哦?结盟?孤怎么记得,你家皇帝萧衍,向来狂妄自大,视我北人为索虏,称孤之父皇为‘北虏酋帅’?怎么,如今被汉国打怕了,就想起要和我们这些‘北虏’结盟了?岂不是自打耳光?”

徐陵早已预料到会有此一问,从容应对:“太子殿下明鉴,往日些许误会,皆因信息不通所致。如今汉国兵锋之盛,已非一国可独力抗衡。此乃大势所趋,非关个人好恶。为存社稷,共御外侮,方是智者所为。”

高澄身体微微前倾,目光锐利如刀,带着不容置疑的霸气,直接抛出了他的条件:“要结盟?可以!孤只有一个条件:将叛逃你国的逆贼侯景,及其家眷、部属,全数绑缚,交还我大齐!只要见到侯景,盟约立成,我大齐铁骑便可与尔等共击汉寇!否则,一切免谈!”

徐陵闻言,心中猛地一沉!他万万没想到,高澄提出的竟然是这个条件!交出侯景?且不说侯景如今在梁国已被封王,地位尊崇,单是背信弃义交出主动来投之人,就足以让梁国在国际上信誉扫地,让陛下颜面尽失!他一时语塞,竟不知该如何回应。

高澄看着他为难的样子,冷哼一声,挥了挥手,语气斩钉截铁:“不必多言!此乃我大齐底线,绝无更改之余地!使者若无他事,便可退下了。何时将侯景送来,何时再谈结盟!”

徐陵见高澄态度如此强硬,知道再无转圜余地,只得躬身道:“太子殿下之意,外臣已明了。此事关系重大,外臣需即刻禀明我朝陛下,请圣意裁夺。”

“哼,那就快去请示吧!”高澄不耐烦地挥了挥手。

退出东宫,徐陵心情沉重。他原本以为结盟之事虽有难度,但基于共同利益,总有商谈空间,却不想一开始就撞上了如此坚硬的墙壁。

其实,高澄并非看不到结盟对抗汉国的重要性。他一边要处理高欢死后后国内暗流涌动的政局,平衡各方势力,一边时刻关注着汉国与南梁的交锋。

侯景率六万梁军北伐,却在短时间内近乎全军覆没,其用心叵测,高澄心知肚明。他嘴上常骂侯景是“跛奴”、“狡诈豺狼”,但内心从未敢轻视过这个对手。侯景如今流窜江南,犹如一颗毒瘤,其野心绝不止于苟安。

有这样一个不稳定因素盘踞在潜在的盟友境内,高澄如何能放心与南梁结盟?他担心一旦齐梁联军与汉军交战正酣,侯景会在背后捅上致命一刀。而且借此机会威压南梁交出侯景,也能极大地彰显他高澄的权威,巩固其在国内的统治地位,可谓一石二鸟。

历史的巧合,有时便是如此奇妙。无论是雄踞关中的汉国,还是盘踞河北的北齐,在与南梁的外交博弈中,竟然不约而同地将矛头指向了同一个人——侯景!这个反复无常、叛服不定的枭雄,恐怕自己都未曾料到,在这一刻,他竟成了决定三国关系走向的关键人物,一个被北方两大强国同时索要的“香饽饽”。

只是这“香饽饽”的滋味,恐怕是无比的苦涩与凶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