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放心。\"刘璟道,\"令郎在高欢处很安全。\"
他起身走到兰钦面前:\"待将军身体无恙,就派人送将军回梁。只劝将军保重身体,来日方长。\"
兰钦怔怔望着这个击败自己的敌人,百感交集。最终他深深一躬,一言不发地退出大帐。
最后进来的是胡僧佑和黄法氍。两人一进帐便跪地行礼:\"末将愿遵陈将军遗命,归顺汉王!\"
刘璟大喜,亲自扶起二人:\"得二位将军,如得万人之师!只是汉军制度森严,需从校尉做起,待立功后再行封赏。\"
\"末将不敢!\"黄法氍激动道,\"能追随汉王已是万幸,岂敢奢求高位!\"
胡僧佑道:\"末将只求一事——请允我等护送陈将军灵柩至陇西,以尽最后心意。\"
刘璟感慨道:\"陈将军有如此部下,死而无憾矣。准!\"
二人离去后,刘璟对刘亮叹道:\"此二人皆忠义之士,是子云兄留给我的至宝啊。\"
帐中只剩陆法和一人时,气氛陡然变得微妙。
刘璟细细打量这个号称能呼风唤雨的梁军军师。只见他约莫二十多岁,面容俊朗,眼神深邃如潭。
\"陆先生真愿归顺?\"刘璟缓缓开口。
陆法和淡然一笑:\"陈将军既有遗愿,法和自当遵从。\"
刘璟突然问道:\"听闻先生能呼风唤雨,可是真的?\"
陆法和摇头:\"天文地理,皆有规律。法和不过善观天象,推演气象变化而已。若真能呼风唤雨,梁军岂会败于水攻?\"
刘璟心中暗松一口气——若此人真通妖法,必不能留。接着又问:\"先生如何能屡次推算出我军动向?\"
陆法和从袖中取出一卷笔记:\"法和研究大王用兵之道多年。从怀朔起兵到平定关中,每战皆有推演。\"他翻开一页,\"比如当年平葛荣渤海之战,大王滴水成冰之法,确实精妙。\"
刘璟接过笔记,越看越惊。上面详细记录了他历年战例,甚至标注了用兵习惯和思维特点。
最后刘璟问出最关键的问题:\"既然先生如此神机妙算,为何未料到我军会改道淮水反淹梁营?\"
陆法和微微一笑:\"天意如此,不可强求。\"
刘璟对这个故作高深的回答感到好笑,但也放下心来。沉吟片刻后,他正色道:\"我汉国谋士虽少,却皆国士之才。孤麾下有长孙俭、苏绰、刘亮三位谋主,请先生出任第四位谋主,任左军师一职,如何?\"。\"
陆法和躬身下拜:\"法和愿为主公效犬马之劳!\"
刘璟扶起他大笑:\"孤得法和,如鱼得水也!\"
——————
第七日,刘璟接到襄州刺史夏侯夔的效忠书时,正在与刘亮、陆法和商议军政。
\"好个夏侯夔,\"刘璟将书信递给刘亮,\"战前故作忠臣,如今势穷来投。\"
刘亮看后冷笑:\"此等小人,留之无益。\"
新任左军师陆法则道:\"夏侯夔虽无节操,却掌控襄州。若拒之,恐生变乱。\"
刘璟点头:\"法和所言有理。只是此人反复无常,不可委以重任。\"
刘亮献策:\"不如明升暗降,调其入关中任职。另派心腹大将镇守襄州。\"
刘璟沉思片刻:\"传令:封夏侯夔为大荔县侯,任陕州刺史。即日赴任。\"
又对刘亮道:\"调玉壁守将韦孝宽为襄州刺史,许募兵三万镇守襄樊。孝宽镇守玉壁多年,高欢的百保现代尚不能破,守襄州必万无一失。\"
陆法和补充道:\"还可将部分降卒编入新军,既安降卒之心,又增襄州守备。\"
刘璟抚掌笑道:\"善!就依二位军师之策。\"
三人相视而笑。帐外阳光正好,照在刚刚经历过血雨腥风的义阳城头。新的格局,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