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要离开时,他突然灵机一动,或许刘老二能有门路?
想到这里,他立刻起骑头往自由市场赶去。
自由市场里人头攒动,杨燕的粉摊前排着长队。
等了好一会儿,才逮到杨燕歇息的空档。
“燕姐,能帮我找下刘老二吗?我想打听点事。”陆卫民问道。
杨燕让陆卫民等她一会儿,忙完后带着他去找刘老二。
当陆卫民在杨燕的带领下来到刘老二的新地址。
“小型柴油机?”刘老二摸着下巴,然后翻了他的记事本,“华侨农场好像有台要处理的,从渔船上拆下来的。已经用了好些年了,不过耗油厉害,你要不嫌旧可以去看看。”
得到这个消息,陆卫民连声道谢,跨上三轮车就往华侨农场赶。
华侨农场的仓库里,那台小型柴油机静静地躺在角落。
它通体漆成深蓝色,外壳有些斑驳,但关键部件都还完好。
农场的技术员在测试时,插上摇把,用力转了几圈,柴油机顿时“突突突”地轰鸣起来,喷出一股黑烟。
陆卫民蹲下身仔细检查:缸体没有裂纹,曲轴转动顺畅,就是油泵有些渗油。
他盘算着,虽然老旧了些,但改装成打稻机的动力源应该没问题。
“多少钱?”他直截了当地问。
“50块钱。”技术员伸出五个手指。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30块成交。
之后陆卫民小心翼翼地把这台百来斤重的铁家伙搬上三轮自行车,同时心里已经开始盘算着怎么改装了。
陆卫民把柴油机运回家后,立刻把它和家里的传统打稻机结合改造。
家里人叫他整了一台机器回来,然后一回来就鼓捣起来,都都很好奇他要做什么。
而陆卫民只能说是自己没有租到机器,没有办法了,只能自己动手改造出一台柴油打稻机。
其实将柴油机和打稻机结合起来并不算困难,首先要做的就是将柴油机牢牢地固定住,再使用皮带将柴油机与打稻机内部的滚筒连接起来就行。
陆卫民在后院子里忙碌了一个小时后,终于把柴油机和打稻机连接了起来。
当他给柴油机加入柴油,按下开关,再用手把转动柴油机,只听见“砰砰”声,打稻机的滚筒迅速在柴油机的带动下开始旋转拉起来。
看着眼前的通过柴油机带动起来的打稻机,陆卫民松了一口气,不辱使命。
接下来就是对打稻机进行实际测试。
只见陆卫民小心翼翼地将一捆为了测试而收割回来的稻穗放在旋转的滚筒上方,刚放上去,稻穗就被卷入了滚筒与凹板之间的狭小空隙。
“沙沙沙…”
随着一阵密集的撞击声,稻粒如同暴雨般从出料口喷射而出,噼里啪啦地落在竹编的载斗里。
陆卫民双手稳稳地握住稻秆,在滚筒上来回翻动,确保每一穗稻谷都能充分脱粒。
不过十几秒钟,原本饱满的稻穗就变得光秃秃的。
陆卫民把柴油机关停后,仔细的检查了手中的稻穗。
他一根一根地拨开稻穗,眯着眼睛查看每一个小穗枝。经过反复确认,稻穗上确实一粒不剩,脱粒非常干净。
第一遍测试完毕后,陆卫民立刻拿起第二捆水稻进行二次测试。
这一次他特意挑选了些成熟度不一的稻穗。而这次测试后,他发现只有少数青绿色的未熟谷粒还留在穗上,这属于正常现象,毕竟就算是人工摔打也难以将这些生粒脱下来。
“再来一捆!”
陆卫民越试越起劲。
第三捆、第四捆.…随着测试的次数越多,他的动作越来越熟练,已经能够精准控制稻穗与滚筒接触的角度和力度。
当第六捆水稻脱粒完成时,陆卫民终于满意的关闭了柴油机。
他抹了把额头的汗水,看着载斗里堆积如小山般的稻粒,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这台改造出来的打稻机不仅效率是脚踏式的三倍以上,脱净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99%以上。
最难得的是,整个脱粒过程轻松得就像在玩耍一样,再也不用累得腰酸背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