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岛上待几个月,比老家赚一年都要强。
陈业峰顾不得这些,强烈的困意已经阵阵袭来。
他强打着精神,先安排晒鱼干的事情,对大嫂张凤说:“大嫂,晒鱼干的活儿还得麻烦你牵头,还是叫上次帮忙的那几位婶子、嫂子过来,工钱照旧,当天结算。”
张凤连忙应下,这可是搞好岛上邻里关系的好机会,她自然乐意。
接着,他把周海英拉到一边,从怀里掏出那张写满了木料、铁件、煤油灯、玻璃罩、绳索、滑轮等材料名称和预估价格的纸条,塞到她手里:“海英,岛上好多人都想找我们做那个灯捕装置。这是做一套装置大概需要的材料成本,你算术好,帮我仔细核算一下,看看加上工钱,一套咱们该收多少钱合适。既要让大家觉得划算,咱们也得有点赚头,毕竟以后还得负责维护调试。”
他老婆好歹是中专,算术比他厉害多了,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周海英接过纸条,看着上面虽然字迹不算工整但条目清晰的列表,点了点头:“行,这事交给我,你赶紧去歇会儿吧,眼圈都黑了。”
陈业峰这才感觉全身的骨头像散了架一样,他胡乱用凉水洗了把脸,扒拉了几口一直温在锅里的芋头饭,也顾不上多说什么,回到屋里倒头就睡。
这一觉睡得极其沉实,直到日头偏西,中午饭的香味飘进来,他才被饿醒。
醒来时,已是中午时分。
院子里传来热闹的说话声和洗刷声。
他走出屋子,看到大嫂张凤正带着岛上请来的那几个妇女,坐在小板凳上,围着一大盆一大盆的鱼货忙碌着。
她们动作麻利地去鳞、破肚、清洗,然后将处理好的小管鱿鱼和巴浪鱼等均匀地摊开在巨大的竹匾上,院子里弥漫着浓郁的海腥味,却也充满了生活的干劲。
周海英见他起来,赶紧把留好的饭菜端上桌。
他把阿财喊醒,两人狼吞虎咽地吃完,感觉精力恢复了大半。
他看了看天色,今天天气不错,风平浪静,正是下地笼的好时候。昨天因为忙着制作和安装灯捕装置,把下地笼的事情耽搁了,今天得补上。
“阿财,走,咱们去把地笼放了。”陈业峰招呼一声。
阿财默默地点点头,立刻去准备地笼和饵料。
下地笼这活儿相对出海拖网捕鱼要轻松许多,不需要整夜守在海上,只要选择好地点,将装有饵料的地笼沉入海底,隔一两天甚至两三天再去收取即可。
主要捕捉的是螃蟹、龙虾、鳗鱼、石斑鱼等底栖或喜钻洞穴的海货。
虽然单次收获可能不如拖网,但价值往往更高,而且不费太多人力,是很多渔民增加收入的重要补充方式。
其实岛上不少渔民也是这种作业模式,几条船合伙的人家,轮流日夜出海,人歇船不歇,最大化利用资源。
陈业峰也是很勤劳,晚上搞灯捕,白天抽空下地笼,正好互补。
他和阿财将一堆整理好的地笼搬上小船,地笼入口处设计有倒须,鱼虾蟹进去容易出来难。
阿财早就将一些廉价的小杂鱼、鱼内脏等饵料用网兜装好,固定在每个地笼的中部。
发动机“突突”地响起,小船离开岸边,向着不远处的近海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