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高功率的传统路线。
“行波管可以提供千瓦级峰值功率,对比氮化镓单芯片仅百瓦级,驱动铁氧体或模拟移相器构成的无源阵列。”
“这样也能达到远距离的探测。”
俞家国眼睛一亮,看向那些老专家。
“胡闹!”
一直沉默的老专家李教授终于忍不住了:
“行波管要高压电源,预热就得半小时,波束扫描是毫秒级,根本没法抗干扰!而且寿命不到5000小时,氮化镓能用到10万小时,这能比吗?”
李教授的话一针见血,实验室里的气氛又变得凝重起来。俞家国的眉头也重新皱了起来,陷入了沉思。
而把于博推荐到基地的那位老专家赵德义,此刻站了出来,反驳道:
“老李,你说的这些弊端我都知道,但现在的问题是,氮化镓材料我们短期内解决不了,难道要眼睁睁看着雷达项目黄了?”
“我们应该先解决有无问题,再谈性能优劣。”
赵德义看向俞家国,语气恳切:
“于博这个方案虽然不是最完美的,但确实切合我们的实际情况。”
“现在军方验收在即,这个演习就是为了这个雷达验收准备的。”
“我们没有时间再去攻克材料难题了,采用行波管路线,至少能让雷达顺利通过验收,形成战斗力。”
“而且,北极熊的主力战舰雷达,很多都是采用的这个技术路线,这说明它是经过实战检验的,是可行的。”
赵德义补充道:
“虽然体积可能比设计方案中的青蛙-2雷达大10倍左右,但只要能满足探测需求,稍微牺牲一点体积和重量,也是值得的。”
“我不同意!”
之前其他老专家立刻反驳:
“雷达体积增大10倍,会严重影响舰艇的隐身性能和航行稳定性,这可不是小问题!”
“我们现在的军舰,排水量才多少?”
“用了这么大体积,而且更耗能的笨重雷达。”
“我们舰体上还有放导弹的空间吗?”
“要想塞下这么大的雷达。”
“军舰排水量势必要上去。”
“但是我们有对应的燃气轮机吗?”
“现在我们最先进的燃气轮机,也是青蛙-2雷达的设计者,路天穹设计的cGt40燃气轮机。”
“但是虽然设计出来了,还没法制造。”
“就是因为材料问题。”
“所以,问题兜一圈又回来了。”
“那就是我们的材料工艺问题。”
俞家国不懂这些技术细节,但是听了反对的声音,还是明白了什么。
“也就是说,使用了替代方案,雷达将会10倍于青蛙-2导弹的体积和重量?”
“而且寿命还会很短。”
“我们军舰的电力跟不上?”
李教授接过话头:
“的确如此。”
于博涨红了脸,刚才的得意竟然被两个专家批评了。
这还怎么在俞家国面前刷存在感?
于博提高声音:
“材料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
“之前的东海大战,以及棒子半岛的战争。”
“充分说明了一个雷达配上先进的防空导弹。”
“将会产生多大的优势。”
“现在不用成熟的技术。”
“难道在鹰酱的导弹落在我们的头上才想起来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