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如薰点头,从袖中取出一枚令牌——令牌上刻着“海疆总管”四个字,是当年天启帝赐给他的。他将令牌递给萧承泽:“这枚令牌,代表着大明海疆的兵权。你拿着它,不仅要守住这片海,还要开拓更多的商路,让大明的旗帜飘扬在更远的地方。”
萧承泽双手接过令牌,紧紧握在手中,眼中满是坚定。
崇祯十年冬,英国与西班牙的战争波及南洋——西班牙的战船在马六甲海峡拦截了英国的商船,还误击了一艘大明的货船,导致船上的丝绸和瓷器全部损毁。
萧承泽接到消息后,立刻召集军政官员商议。陈麟建议派水师战船去马六甲,武力震慑西班牙;张万邦则认为应该先与西班牙交涉,要求赔偿损失。
萧承泽看向父亲,想听听他的意见。萧如薰坐在主位上,缓缓说道:“武力是最后的手段,先派使者去西班牙的通商点,要求他们赔偿损失,还得签下‘永不拦截大明商船’的契约。若是他们不答应,再派水师出征不迟。”
萧承泽点头,立刻派使者去西班牙通商点。西班牙使者起初还想推诿,后来听说大明水师已在马六甲集结了五艘蒸汽战船,只好同意赔偿——不仅赔偿了大明货船的损失,还支付了五十万两白银,承诺永远不拦截大明的商船和盟友的商船。
解决了西班牙的事,萧承泽又着手开拓非洲商路。他派郑云海率领“巨鲸号”蒸汽船,带着丝绸、瓷器和火器,前往非洲东海岸。三个月后,郑云海传回消息:已与非洲的桑给巴尔部落建立通商关系,对方愿意用象牙、香料和黄金,换取大明的商品,还允许大明在非洲设立通商点。
萧如薰看到通商报告,笑着对萧承泽说:“做得好!非洲是块宝地,不仅有丰富的物产,还有广阔的市场。你要好好经营,让大明的商路遍布非洲,让非洲的百姓也能用上大明的商品,感受到大明的善意。”
萧承泽点头,又说:“父亲,我还想派工匠去非洲,教他们种植玉米和土豆,帮他们建冶铁炉。这样不仅能增进友谊,还能让他们有更多的物产与咱们交易。”
萧如薰欣慰地笑了——儿子不仅有军事才能,还有长远的眼光,这正是他最希望看到的。
崇祯十一年春,萧如薰的身体日渐衰弱,只能待在王府里休养。萧承泽每天都会来向父亲汇报南洋的事务,从冶铁厂的产量到远洋商队的消息,事无巨细。
这天,萧承泽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南澳省的蒸汽船造船厂建成了,第一艘“南澳号”蒸汽战船已经下水,船上配备了三十门神威大将军炮和五十具连发火箭筒,战斗力远超传统战船。
萧如薰让儿子推着轮椅,去码头看战船。“南澳号”静静地泊在水中,黑色的船身透着威严,蒸汽烟囱冒着白烟,宛如一头蓄势待发的巨兽。萧如薰望着战船,眼中满是自豪——这就是大明的海疆力量,是他和无数人一辈子的心血。
“父亲,”萧承泽轻声说,“等您身体好些,我陪您乘坐‘南澳号’,去巡视马六甲和印度的通商点,让您看看现在的南洋。”
萧如薰笑着点头,目光望向远方的海平面——那里,几艘蒸汽商船正缓缓驶入港口,桅杆上的“明”字旗帜在风中飘扬。他知道,大明的海疆,会在萧承泽的守护下,越来越繁荣,越来越稳固;大明的传奇,会在一代又一代的海疆守护者手中,永远流传下去。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海面上,也洒在萧如薰的脸上。他轻轻闭上眼睛,嘴角带着微笑——这辈子,他守住了南洋,守住了大明的海疆,没有辜负天启帝的信任,没有辜负百姓的期望。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