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龙跨洋:非遗展上的中西合璧
巴黎的秋意裹着塞纳河的湿润,飘进国际非遗展的展厅。风痕蹲在展台前,指尖在平板电脑上快速滑动,屏幕里三维建模的糖龙正随着指令调整姿态,龙尾处那抹融合了法式洛可可卷草纹的弧度,在暖黄的灯光下显得格外灵动。
“风老师,设备都调试好了吗?还有半小时开展。”传承基地的负责人老周走过来,手里攥着参展手册,语气里藏着难掩的紧张。这是糖龙技艺第一次走出国门参加国际大展,能不能让海外观众看懂这份东方非遗的魅力,全看接下来几天的展示了。
风痕抬起头,眼底映着屏幕里的糖龙模型:“没问题,3d打印机预热完毕,AR扫描系统也测试过了,等会儿只要把熬好的糖料倒进定制模具,再配合数字演示,应该能让大家直观看到制作过程。”他顿了顿,看向不远处正在整理资料的温如霜,“倒是如霜那边,文化讲解的内容要不要再简化些?怕太复杂的历史背景,海外观众不好理解。”
正说着,温如霜抱着一摞图文展板走过来,听到这话笑着摇头:“我准备了中英双语的讲解稿,还把糖龙的历史脉络做成了时间轴漫画,重点突出‘祭祀-民俗-创新’三个阶段,再结合咱们带来的‘中西合璧糖龙’实物,应该能讲清楚。”她指了指展柜里那条半成品糖龙——龙身是传统的五爪造型,龙鳞却刻成了巴黎圣母院玫瑰窗的纹路,龙角处还点缀着小小的埃菲尔铁塔剪影,“你看这细节,都是咱们在来之前,查了当地的建筑和纹样资料改的,就是想让观众觉得亲切。”
风痕望着那条糖龙,想起半个月前在传承基地熬夜修改设计的日子。当时温如霜翻遍了关于法国民俗的书籍,找出最具代表性的洛可可花纹、哥特式玫瑰窗元素,风痕则用3d建模软件一点点将这些元素融入传统糖龙造型,光是调整龙鳞的弧度,就反复修改了二十多版,只为让中西元素衔接得自然不生硬。
开展铃声响起时,展厅里渐渐热闹起来。起初,路过糖龙展台的观众只是好奇地瞥一眼,直到风痕启动3d打印机,透明的机身里,融化的琥珀色糖料在喷头下缓缓流动,逐渐勾勒出龙身的轮廓,人群才慢慢围拢过来。
“这是在做什么?是艺术品吗?”一位金发女士指着打印机,用英语问道。
温如霜立刻迎上去,笑着递上宣传册:“您好,这是中国的传统非遗技艺——糖龙制作。我们正在用数字技术辅助制作,您看展柜里这条,是我们结合法国传统花纹设计的‘中西合璧糖龙’。”她指向糖龙身上的玫瑰窗纹路,“这种纹样源自巴黎圣母院,我们把它融入龙鳞,既保留了中国糖龙的吉祥寓意,也加入了当地的文化元素。”
女士凑近展柜,眼神里满是惊叹:“太神奇了!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结合,这条龙看起来既古老又现代。”
这时,风痕的3d打印部分已经完成,他取出打印好的龙身雏形,放在操作台上,开始用小刻刀精细雕琢。温如霜则趁机展开讲解:“中国的糖龙技艺有上千年历史,最早是用于祭祀的礼器,后来逐渐融入民俗,比如婚礼上的‘喜字糖龙’、节日里的‘生肖糖龙’。现在我们用数字技术,既能还原传统技法,也能像这样创新设计,让老手艺适应新时代。”
人群中发出阵阵赞叹,有人拿出手机拍照,还有人举手提问。一位戴着眼镜的老先生问道:“请问制作这样一条糖龙,需要多长时间?传统技法和数字技术的比例是怎样的?”
风痕放下刻刀,接过话茬:“传统纯手工制作,一条复杂的糖龙需要两天时间;现在用3d打印辅助塑形,再手工雕琢细节,大概四小时就能完成。数字技术占比约30%,主要负责基础造型和精准复刻,核心的纹样设计、糖料调配还是靠手工,这样既能提高效率,又不会丢失手作的温度。”他边说边打开平板电脑,展示传统手工制作与数字辅助制作的对比视频,“您看,这是老匠人纯手工熬糖的场景,温度全靠经验把控;这是我们用传感器记录的温度数据,能帮助新手更快掌握技巧,但最终熬出的糖料口感,还是需要靠匠人自己判断。”
老先生频频点头,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我是当地一所艺术学校的老师,很想把这种技艺介绍给学生,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教学资料可以分享?”
温如霜立刻从包里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教学手册,里面详细记录了糖龙的基础制作步骤、材料配比,还有数字工具的使用指南:“这是我们整理的资料,中英双语版本,您可以带回去给学生参考。如果有需要,我们也可以通过线上会议,给学生们做一次远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