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时空守护者及永生人 > 第7章 海王星·深海暗流

第7章 海王星·深海暗流(1 / 2)

“云月号”的主引擎收敛着蓝紫色焰流,天王星那抹淡蓝色的冷光在舷窗外逐渐凝缩成一点微光,如同被宇宙黑暗吞噬的冰晶,最终隐没在星际尘埃之后。飞船向着太阳系的最边缘稳步推进,引擎的嗡鸣低沉而坚定,舷窗外的黑暗愈发浓稠,只有偶尔掠过的星际冰晶,在船体灯光下折射出转瞬即逝的冷辉。

林辰指尖在观测屏上快速滑动,校准着抗风暴护盾的能量参数,瞳孔却被屏幕中央一道愈发清晰的深蓝色光晕吸引。他猛地放大观测画面,声音瞬间带上难以抑制的凝重:“指挥官,前方100万公里处探测到超强风暴源,是海王星!”

叶云天循声望去,瞬间被舷窗外的景象攫住。一颗散发着深邃靛蓝色光晕的星球正缓缓占据整个视野,那便是海王星——太阳系第八颗行星,也是距离恒星最远的气态巨行星。它的表面被厚厚的甲烷云层严密覆盖,云层呈现出层次分明的靛蓝与墨黑,如同被搅动的深海墨汁,在星球表面剧烈翻涌。大气中风暴肆虐,风速高达2100公里/小时,是太阳系中风速最快的行星,巨大的风暴眼如同深蓝色的漩涡,直径超过1000公里,云层被撕裂成细长的丝状,在风暴中高速旋转,形成一道道狰狞的纹路。恒星的微弱光芒穿透云层,在甲烷的折射下,泛着诡异的蓝紫色电光,如同深海中潜藏的巨兽在咆哮。

“指挥官,海王星轨道监测完成。”林辰的声音带着风暴般的凝重,屏幕上的数据流快速滚动,“海王星直径约4.9万公里,是地球的3.9倍,质量达地球的17倍。大气主要由氢(80%)、氦(19%)和甲烷(1%)组成,甲烷强烈吸收红光,让星体呈现出独特的深邃靛蓝色。”他指向屏幕上的海王星结构剖面图,“与其他气态行星不同,海王星没有明确的固体表面:从大气层往下1000公里,气态氢在高压下逐渐转变为液态氢;再往下8000公里,是由液态水、液态甲烷和氨组成的‘深海’混合层,密度达1.5克/立方厘米,粘稠如熔融的沥青;深海之下,深度超过1万公里处,存在一条长达5000公里的海底热泉带,热泉喷发的硫化物浓度达30%,在氧化过程中能释放巨大能量,转化效率是传统化石能源的5倍,且燃烧后仅产生硫酸盐,无污染。但海底环境极端恶劣:压力达1000倍地球大气压(相当于1平方厘米承受10吨重量),温度约400℃,热泉周边局部温度可达600℃,还存在高频地震活动。”

叶云天凝视着舷窗外这颗狂暴的深蓝色星球,指尖在观测屏上轻轻划过,屏幕上实时显示着风暴的风速变化曲线,峰值已突破2150公里/小时。“启动‘云月号’的抗高压风暴护盾,将护盾功率提升至95%,舰体姿态调整为流线型,减少风暴阻力。”他顿了顿,按下通讯器,“通知藤萝、岩峰和藻青,十分钟后到主控舱集合,准备对接海王星赤道附近的‘深海探测基地’。”

通讯器那头传来三道清晰的回应。片刻后,主控舱的舱门滑开,藤萝、岩峰与藻青并肩走入。

藤萝的身材柔韧纤细,皮肤呈淡绿色,如同初春的嫩叶,在主控舱的冷光下泛着莹润的光泽。她的发丝并非实体,而是由无数翠绿的细小组成,藤蔓末端点缀着细小的荧光嫩芽,随着她的呼吸轻轻摆动,仿佛有生命般。她穿着灵植星特制的生物纤维服,服装表面能自主生长出细小的气生根,帮助她感知环境压力变化。此刻,她指尖泛着淡淡的绿光,正无意识地催生出一缕微型花藤,花藤在空气中缠绕盘旋,似乎在感知海王星的风暴能量。“海王星的高压环境很特殊,气流中夹杂着甲烷结晶,对生物材质的适应性是极大的考验。”她的声音轻柔,如同风吹树叶的沙沙声。

岩峰的身材高大魁梧,比叶云天还要高出半个头,体表覆盖着一层深灰色的鳞状纹路,那是熔核星人长期适应高温高压环境进化出的特征,纹路在灯光下泛着金属光泽。他穿着厚重的高压防护服,服装主体由熔核星特有的“超硬抗压合金”制成,肩部和肘部装有加固装甲,胸前的能量核心泛着暗红色的光。他曾参与过熔核星深层熔岩矿开采设备的研发,对高压抗性材料和采集技术了如指掌,眼神如同岩浆般沉稳锐利。“1000倍地球大气压,相当于把一艘驱逐舰压成一张纸片,普通材质根本不堪一击。”他的声音低沉有力,带着金属般的共鸣。

藻青的身材中等,皮肤呈健康的小麦色,上面分布着淡蓝色的网状斑纹,如同深海藻类的脉络。她穿着共生藻团队特制的潜水服,服装表面能分泌一层薄薄的润滑液,抵御高压和腐蚀。她长期研究深海共生生态,擅长利用耐高压共生藻构建生态防护系统,指尖戴着一枚装有共生藻孢子的透明容器,眼神温和却坚定。“深海热泉带是独特的生态绿洲,任何开采行为都不能破坏它的平衡,否则会引发连锁反应。”她的声音带着对生命的敬畏。

“云月号”缓缓驶入海王星的大气层,抗高压风暴护盾在狂暴的气流中泛起淡蓝色的光芒,如同笼罩在飞船外围的蛋壳。风暴中的甲烷结晶不断撞击护盾,发出密集的“噼啪”声,飞船如同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剧烈颠簸着,但护盾的能量数值始终稳定在安全范围。

经过半小时的艰难穿行,飞船终于抵达海王星赤道附近的深海探测基地。这座基地是一座巨大的浮动平台,由数十个直径达50米的巨型抗压浮体组成,浮体内部填充着轻质惰性气体,外部覆盖着厚度达10厘米的“超硬抗压合金”装甲,能抵御风暴的冲击和飞溅的液态甲烷。平台上矗立着数十座高耸的能量传输塔和风暴监测仪,监测仪的探照灯在狂风中左右摇摆,照亮周围翻涌的深蓝色“海面”。平台边缘装有一圈能量屏障,将狂暴的气流和液态甲烷阻挡在外侧,形成相对稳定的停泊区域。

“云月号”缓缓降落在浮动平台的1号停泊区,起落架接触平台的瞬间,传来轻微的震动。当舱门打开的瞬间,一股混杂着甲烷气味的潮湿气流扑面而来,那气味如同腐烂的海藻混合着石油,刺鼻却并不难闻。平台上的指示灯在狂风中剧烈摇晃,光线忽明忽暗,远处的“海面”翻涌着深蓝色的巨浪,浪高超过20米,如同沸腾的墨汁,浪花中夹杂着细小的甲烷冰晶,在微弱的光线下泛着银光。

等候在平台上的是海王星深海探测队队长凯伦。他身材健壮,身高超过两米,穿着厚重的抗压潜水服,服装主体为深灰色,表面覆盖着一层耐高温防腐涂层,关节处装有灵活的液压装置,确保在高压环境下行动自如。头盔是透明的高强度材质,内部装有多层防雾涂层,头盔顶部的探照灯功率达1000流明,能在深海中照亮50米范围。背后的生命维持系统呈圆柱形,体积小巧却功能强大,能提供72小时的氧气和能量供应,发出轻微的嗡鸣。他的左脸颊上有一道从眉骨延伸到下颌的浅浅疤痕,那是多年前一次探测器失事事故留下的纪念,眼神中满是疲惫却又带着执着的光芒。

凯伦的身后跟着五位探测队员,每个人的潜水服上都印着深海探测队的徽章——一枚被海浪环绕的红色热泉图标,徽章下方绣着各自的编号。他们的脸上都带着同样的疲惫,潜水服上沾着深蓝色的液态混合物,部分队员的头盔上还留有碰撞的痕迹,显然刚从艰苦的探测任务中归来。

“叶云天指挥官,欢迎来到海王星。”凯伦的声音通过头盔通讯器传来,带着风暴干扰的轻微杂音,却依旧清晰有力,“感谢你们愿意穿越29亿公里的星际,来帮助我们这个被风暴和深海包裹的星球。”他伸出戴着厚重防护手套的手,与叶云天用力握了握,手套的触感坚硬而冰冷,“我们找了整整三百年,通过地震波探测、引力异常分析,终于确认海底1万公里深处有‘能源热泉’,但它就像藏在千万米厚的钢铁墙壁后,我们能感知到它的存在,却始终摸不到、够不着。”

没有多余的寒暄,凯伦侧身做出一个“请”的手势,带领叶云天团队登上一艘半潜式探测船。这艘探测船长50米,宽15米,船体呈流线型,表面覆盖着与浮动平台相同的抗压合金装甲,船身两侧装有巨大的稳定翼,能在巨浪中保持平衡。登上探测船的甲板,狂风裹挟着液态甲烷的飞沫扑面而来,众人下意识地扶住栏杆,栏杆表面凝结着一层薄薄的甲烷冰晶,冰冷刺骨。

探测船缓缓驶离浮动平台,向着深海探测的作业区域进发。船身在深蓝色的巨浪中剧烈摇晃,如同过山车般起伏,甲板上的积水随着船身的晃动来回流淌,这些积水并非普通海水,而是液态水和液态甲烷的混合物,粘稠度是地球海水的2倍,流淌速度缓慢,在甲板上留下一道道深蓝色的痕迹。

凯伦指着船舷外翻滚的液体,声音中带着无奈:“这不是普通的海水,而是液态水和液态甲烷的混合体,其中甲烷占比约30%,密度达1.5克/立方厘米。压力随深度呈指数增长,下潜1000米时压力达100倍地球大气压,5000米时达500倍,我们的探测设备最多只能在5000米处勉强运行1小时,再往下就会被高压压垮。”他顿了顿,指向海面下偶尔闪过的黑影,“这里还生活着许多未知的深海生物,它们适应了高压和黑暗环境,部分生物的体液中含有剧毒,探测设备曾多次被它们破坏。”

经过一个小时的颠簸航行,探测船抵达作业区域。这里的海面更加狂暴,浪高超过30米,甲烷气泡从深海不断上升,破裂时发出“嘶嘶”的声响,在海面上形成一层薄薄的甲烷蒸汽。凯伦带领众人走进探测船的控制舱,控制舱位于船体中部,采用全封闭设计,内部宽敞明亮,数十台显示屏整齐排列,上面实时显示着深海的压力、温度、水流等数据。

巨大的全息屏幕占据了控制舱的整面墙壁,上面显示着深海的实时影像:5000米深处一片漆黑,只有“深海-9号”探测器的探照灯发出微弱的黄色光芒,照亮周围粘稠的深蓝色液体。液体中漂浮着一些不知名的生物残骸,形状扭曲,表面覆盖着一层白色的结晶,偶尔有细小的发光生物从残骸旁游过,留下一道短暂的荧光轨迹。屏幕边缘的压力数值不断跳动,显示当前压力为512倍地球大气压,温度为2℃——随着深度增加,海王星内部的热量逐渐散发,深海温度反而比表层高。

“这是我们最先进的‘深海-9号’探测器,采用了目前太阳系最先进的抗压材料,外壳由钛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能抵御550倍地球大气压的压力。”凯伦指着屏幕上的探测器影像,语气中满是无奈,“但它的下潜极限就是5000米,而且在这个深度只能运行1小时,否则设备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损坏。”

屏幕上切换到一段探测器失事的影像:一台“深海-8号”探测器尝试突破5000米深度,随着深度数值不断攀升,探测器的外壳逐渐出现细微的变形,表面的抗压涂层开始脱落,露出里面的钛合金结构。当深度达到6100米时,探测器的机械臂首先断裂,接着是尾部的推进器,外壳在高压下逐渐凹陷、褶皱,最终在一声沉闷的巨响中(虽然深海中无法传播声音,但通过设备的振动传感器转化为可听信号)解体,屏幕瞬间变成一片漆黑,信号彻底消失。

“我们尝试过各种抗压材料,从钛合金到碳纤维复合材料,再到从熔核星进口的特种合金,但都无法抵御1000倍地球大气压的压力。”凯伦叹了口气,手指划过屏幕上的海底热泉带模拟图,“通过地震波探测,我们知道在1万公里深处,存在一条长达5000公里的海底热泉带,热泉中富含硫化物,浓度达30%,还有少量的贵金属和稀有元素。这种硫化物在氧化过程中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1吨硫化物转化的电能相当于5吨标准煤,而且燃烧后只产生硫酸盐,对环境无污染。”

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渴望:“如果能开采到这些硫化物,海王星的能源短缺问题将彻底解决,我们的聚居地能扩展到更广阔的区域,工业也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但5000米到1万公里之间,压力从500倍飙升到1000倍,温度从2℃升至400℃,还有频繁的地震活动,我们的探测器只要再往下潜1000米,就会被高压压成碎片。更要命的是,就算能抵达海底热泉带,我们也没有能在如此高压高温环境下采集硫化物的设备——任何管道和容器,都会在瞬间被压垮,硫化物还具有强腐蚀性,普通材质根本无法抵御。”

叶云天看着屏幕上漆黑的深海影像,心中了然。海王星人类就像面对一个装满无尽宝藏的“盲盒”,知道里面藏着足以改变文明命运的能源财富,却没有打开盲盒的钥匙。他转头看向藤萝,藤萝正伸出指尖,催生出一缕细小的绿色花藤,花藤在空气中轻轻摇摆,藤蔓末端的荧光嫩芽闪烁着微光,似乎在感知周围的压力变化。

“灵植星的原生花藤,能在300倍地球大气压下正常生长,其细胞壁中含有特殊的‘抗压纤维’,能分散压力,避免结构损坏。”藤萝的声音轻柔却坚定,她指尖的花藤突然停止摇摆,嫩芽的荧光变得更加明亮,“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强化其抗压纤维的密度,同时注入熔核星耐热藻类的基因片段,抵御1000倍压力和400℃高温完全可行。而且花藤的纤维中含有天然的生物导电体,能将海底的影像和环境数据实时传递回探测船,不需要依赖传统的信号传输线路,避免线路在高压下断裂。”

岩峰点头附和:“花藤的灵活性是传统探测器无法比拟的,能轻松避开深海的岩石障碍和地震活动区域,深入热泉带的缝隙中。再配合我们熔核星的超硬抗压合金,就能打造出既能探测又能辅助采集的设备。”

藻青则盯着屏幕上的深海生物影像,眼神专注:“深海热泉带是独特的生态系统,存在许多依赖硫化物生存的深海生物,比如管状蠕虫、发光甲壳类动物,还有能进行化学合成的微生物。能源开采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否则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热泉带生态崩溃,甚至影响海王星的大气平衡。”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探测困境,凯伦安排众人进入探测船的模拟深海舱。这是一个直径5米的球形舱体,由超硬抗压玻璃制成,内部装有压力调节系统和环境模拟装置。众人进入舱内后,舱门缓缓关闭,凯伦按下控制按钮:“我们将模拟500倍地球大气压的环境,体验一下我们的探测队员每天面对的压力。”

随着压力逐渐提升,舱内的空气变得愈发粘稠,众人能清晰地感受到胸口传来的沉重压迫感,耳膜嗡嗡作响。透过观察窗,能看到舱外的金属支架在压力作用下逐渐出现轻微的变形,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让人头皮发麻。当压力稳定在500倍地球大气压时,舱内的温度也同步下降到2℃,与5000米深海的环境一致。

“这就是我们每天面对的环境。”凯伦的声音在模拟舱内回荡,带着一丝疲惫,“就算是这里,我们的探测队员也只能停留最多2小时,超过时间就会出现头晕、胸闷、肢体麻木等症状,长期暴露还会对内脏造成永久性损伤。更别说1000倍压力、400℃高温的海底热泉带了,那里的环境根本不适合人类直接涉足,只能依赖无人探测和采集设备。”

叶云天深吸一口气,努力适应着舱内的高压环境,心中对海王星探测队的敬意油然而生。他们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下坚持了三百年,从未放弃对深海能源的探索,这份执着和坚韧令人动容。

当天下午,合作会议在探测船的会议室召开。会议室的墙壁是透明的抗压材料,能清晰看到外面翻涌的深蓝色巨浪和狂暴的风暴。中央是一张圆形的全息会议桌,周围摆放着带有压力缓冲功能的悬浮座椅,座椅能自动调节内部气压,让参会人员在高压环境下保持舒适。全息屏幕上,清晰地展示着海王星的深海结构剖面图、海底热泉带的地震波探测数据、现有探测设备的抗压极限报告,以及深海生态系统的详细分析。

叶云天、藤萝、岩峰、藻青与凯伦及海王星的八位技术专家围坐在一起,每个人面前的显示屏上都同步着相关数据。凯伦的手指在屏幕上滑动,指着一组热泉带的化学成分分析数据:“硫化物的纯度很高,达95%以上,几乎不需要复杂提纯,只要能采集到,就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但它的腐蚀性极强,能在24小时内腐蚀普通钛合金。”

“凯伦队长,各位海王星的朋友。”叶云天站起身,目光扫过众人,“M27的灵植星、熔核星在高压环境探测与采集方面有着成熟的技术积累,共生藻团队则长期致力于深海生态保护,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结合海王星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三项‘探测-采集-护生’一体化合作方案,帮助你们打开深海能源这个‘盲盒’,实现能源开采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他抬手在全息屏幕上轻点,屏幕上立刻出现了方案的三维示意图。“第一项,突破深海探测瓶颈——共享‘灵植星深海探测技术’,研发‘花藤式深海探测器’。”

藤萝站起身,走到屏幕前,指尖划过,调出探测器的详细设计图。这种探测器的主体是一个直径1.5米的球形抗压舱,由熔核星的超硬抗压合金制成,能抵御1200倍地球大气压的压力;抗压舱周围延伸出数十条长度可达10米的绿色花藤,花藤末端装有微型高清摄像头、环境传感器和温度探测器;抗压舱内部装有小型核聚变能量核心和信号放大器,确保探测器能在深海中持续工作72小时。

“这种探测器的核心是灵植星的‘高压适应花藤’。”藤萝的指尖泛起淡绿色的微光,在屏幕上模拟出花藤的基因改造过程,“我们会对花藤的基因组进行编辑:首先,强化其细胞壁中抗压纤维的密度,使其能分散1000倍地球大气压的压力,避免结构损坏;其次,注入熔核星耐热藻类的基因片段,在花藤表面形成一层‘耐热生物膜’,能抵御500℃以下的高温和硫化物的腐蚀;最后,优化其生物导电体的性能,使其能将摄像头和传感器收集到的影像、压力、温度、化学成分等数据,以生物电信号的形式实时传递回探测船,信号传输距离可达1.5万公里,不会在深海中衰减。”

“花藤式探测器最大的优势是灵活性和适应性。”她继续演示,“它不像传统探测器那样依赖机械动力,而是通过花藤的生长和摆动在深海中移动,移动速度可达5公里/小时,能轻松避开障碍物和地震活动区域。花藤还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如果受到轻微损伤,能在24小时内自行愈合。抗压舱内的微型摄像头分辨率达1亿像素,能在漆黑的深海中拍摄清晰的影像;环境传感器能精准检测硫化物浓度、压力、温度等数据,精度达0.01%。”

她顿了顿,补充道:“我们会提供花藤的母种和基因编辑技术,指导你们的技术人员建立专门的花藤培育车间。培育车间需要模拟灵植星的高压环境,温度控制在25℃,湿度80%,花藤的培育周期约15天,一次培育就能满足10台探测器的需求。”

海王星的技术专家们眼中闪过一丝惊喜,纷纷凑到屏幕前,仔细观察花藤的结构和探测器的设计细节。一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推了推虚拟眼镜,语气中带着疑问:“藤萝专家,花藤在深海的粘稠液体中,生长和摆动会不会受到阻力影响?而且长期浸泡在液态水和甲烷的混合体中,会不会影响其生物活性?”

“不会。”藤萝摇头,语气肯定,“我们在基因编辑时,已经优化了花藤的表面结构,使其具有疏水性和疏甲烷性,液体不会附着在藤蔓表面,能有效减少移动阻力。花藤的代谢方式也进行了调整,能以混合体中的微量氧气和甲烷为能量来源,在深海中持续保持活性,不需要额外补充营养。灵植星的花藤曾在类似的混合液体环境中进行过长期测试,生物活性能保持6个月以上,完全满足探测需求。”

老专家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拿起虚拟笔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

“第二项,解决深海采集难题——共享‘熔核星高压抗性采集舱’技术,搭建海底热泉采集站。”岩峰站起身,走到屏幕前,调出采集舱的三维设计图。这种采集舱呈圆柱形,直径约5米,长度10米,外壳由熔核星特有的“超硬抗压合金”制成,这种合金是由熔核星深层的“地心铁晶”和碳纤维复合而成,抗压强度达1500倍地球大气压,同时具有极强的耐腐蚀性,能抵御硫化物的侵蚀;外壳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度为5厘米的耐热防腐涂层,能抵御600℃的高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