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时空守护者及永生人 > 第5章 土星·光环宝库

第5章 土星·光环宝库(1 / 2)

“云月号”的主引擎渐次收敛蓝紫色焰流,木星那片翻涌的五彩云层在舷窗外缩成一团朦胧的光晕,红褐色与乳白色的云带仍在遥远的宇宙中流转,大红斑的风暴眼如同暗琥珀色的印记,渐渐隐没在星际尘埃之后。飞船调整姿态,向着太阳系外侧稳步推进,引擎的嗡鸣低沉而稳定,如同宇宙的脉搏。

林辰指尖划过观测屏,将航线精度校准到微米级,眼角的余光却不自觉地被舷窗边缘的一抹银辉吸引。他猛地放大观测画面,声音瞬间带上难以掩饰的赞叹:“指挥官,您看!”

叶云天循声望去,心脏骤然被眼前的景象攫住。一颗淡黄色的气态巨行星正缓缓占据整个舷窗,其赤道上空缠绕着一圈璀璨夺目的银白色光环,如同神只遗落在宇宙中的项链。光环并非连续的整体,而是由无数大小不一的冰粒、岩石碎片和宇宙尘埃组成,大的如山脉般巍峨,小的如细沙般微小,它们在土星的引力场中高速运转,形成一道宽达28万公里、厚度仅10公里的环状带。恒星的光芒穿透光环,冰粒折射出七彩的碎光,岩石碎片泛着暗灰色的金属光泽,稀有金属颗粒则如同散落的碎钻,在环状带中闪烁不定,将土星的淡黄色星体衬托得愈发壮丽。

“指挥官,土星轨道监测完成。”林辰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震撼,屏幕上的数据流快速滚动,“土星直径约12万公里,是地球的9.5倍,质量达地球的95倍,大气成分与木星相似,以氢(75%)和氦(23%)为主,其余为甲烷、氨等微量气体,甲烷吸收红光,让星体呈现出柔和的淡黄色。”他指向屏幕上的光环三维模型,“这道主光环由A、B、C三个环组成,其间分布着数十条狭窄的环缝,成分以固态氢冰(70%)、岩石碎片(20%)和稀有金属颗粒(10%)为主,是太阳系内规模最大的天然资源库。土星最大卫星泰坦,直径5150公里,表面平均温度-179℃,包裹着厚达1000公里的氮气大气层,云层中夹杂着甲烷冰晶,是土星人类的主要聚居地和光环资源采集基地。泰坦到土星大气层能源中转站的直线距离约120万公里,现有‘环运’系列运输舰单程需72小时,能耗与损耗都极为惊人。”

叶云天凝视着舷窗外的土星环,指尖在观测屏上轻轻划过,仿佛能触到那些遥远的冰粒与金属碎片。“启动‘云月号’的低温适应系统,将船体外部隔热涂层功率提升至80%,抵御泰坦的极寒。”他顿了顿,按下通讯器,“通知澜汐和月尘,十分钟后到主控舱集合,准备对接泰坦光环资源采集基地。”

通讯器那头传来两道清晰的回应。片刻后,主控舱的舱门滑开,澜汐与月尘并肩走入。

澜汐的身材修长挺拔,比普通人类略高,淡蓝色的皮肤在主控舱的冷光下泛着莹润的光泽,如同深海中折射的微光。她的发丝是浅青色的,如同水草般柔软,背后展开一对半透明的鳃鳍状翼膜,翼膜上布满细密的银蓝色脉络,随着她的呼吸轻轻颤动——这是鳃鳍星人感知气流与水流的核心器官,能捕捉到微米级的流体变化。此刻,翼膜正微微绷紧,显然已经开始感知土星周围的气流运动。“土星的引力场对气流的牵引很特别,光环的旋转似乎也在影响周围的流体规律。”她的声音轻柔,却带着精准的判断。

月尘则穿着一身M27月球区特制的轻便防寒服,银灰色的服装表面有细微的温度调节纹路。他的短发如同nardt(月尘)般泛着浅灰光泽,眼神沉稳,指尖常年握着一枚月球玄武岩打磨的挂件——那是他在月球区仓储中心工作三十年的纪念。“泰坦的-179℃低温是关键,固态氢冰的相变损耗、金属颗粒的低温氧化,都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他说话时语速平缓,每一个字都经过深思熟虑,带着仓储管理专家特有的严谨。

“云月号”逐渐驶入泰坦的引力圈,橙红色的天空如同被点燃的绒布,厚厚的氮气云层遮蔽了恒星的光芒,仅透过云层缝隙洒下几缕暗红的光,将地表的冰原染成暗红色。地表覆盖着大片龟裂的冰壳,冰壳下隐约可见深蓝色的甲烷湖泊,湖面泛着凝滞的光泽,偶尔有甲烷气泡从冰层下溢出,遇冷瞬间凝结成细小的冰晶,飘散在空气中。远处的天际线处,土星环如同一道银色的拱门,无数碎片在轨道上高速运转,发出细微的“嘶嘶”声,如同宇宙的低语。

飞船缓缓降落在泰坦采集基地的停机坪。停机坪由高强度合金板铺设而成,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霜雪,边缘装有能量加热装置,防止冰层太厚影响起降。舱门打开的瞬间,一股凛冽的寒风裹挟着固态氢冰的寒气扑面而来,瞬间穿透了外层防护服,让众人忍不住打了个寒颤。寒风中夹杂着细微的冰粒,击打在舱门金属壁上,发出清脆的“噼啪”声,周围的空气因为极寒而凝结出细小的冰晶,在暗红的天光下如同闪烁的碎钻。

停机坪的积雪上,一道深深的履带痕迹通向远处的基地建筑群。等候在那里的是一位身材中等的男子,他穿着厚重的银灰色防寒服,服装表面布满了恒温加热纹路,纹路中流淌着淡蓝色的能量光,如同血管般分布。头部的透明防寒面罩经过防雾处理,清晰地露出他疲惫而焦虑的面容——深褐色的眼睛布满红血丝,眉头紧紧锁在一起,嘴角抿成一条紧绷的直线。他正是土星的光环资源总监,塞恩。

塞恩的身后跟着四位采集基地的技术人员,他们的防寒服上沾着冰霜和金属碎屑,面罩后的脸上都写满了沉重,有人下意识地摩挲着手中的检测仪器,指尖微微颤抖。

“叶云天指挥官,欢迎来到泰坦。”塞恩的声音通过防寒服内置的翻译器传来,带着寒风的凛冽质感,还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感谢你们跨越1.2亿公里星际而来,土星的光环确实是座取之不尽的宝库,但我们就像守着一条满是黄金的河流,却没有办法将金子安全运到岸边。”

没有多余的寒暄,塞恩侧身做出一个“请”的手势,带领叶云天团队登上一辆履带式防寒车。这辆防寒车通体呈深灰色,车身两侧装有流线型的防雪挡板,底部的履带宽大厚实,表面有防滑齿纹,能轻松碾过厚厚的冰层。车门打开时,一股温暖的气流扑面而来,车内的温度被稳定在25℃,与外界的-179℃形成鲜明对比。

防寒车启动,行驶在冰封的地表上,车轮碾过厚厚的冰层,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留下两道深深的痕迹。沿途的景象壮观而苍凉:大片的冰原延伸至天际,冰面布满不规则的龟裂,裂缝中渗出的甲烷液体在极寒下瞬间凝固,形成透明的冰棱;远处的甲烷湖泊泛着深蓝色的光泽,湖面平静得如同镜面,倒映着橙红色的天空和银色的光环;无数台采集机器人散布在冰原上,它们如同巨大的机械臂,高达20米,主体由高强度合金制成,表面覆盖着防寒涂层,顶端的红外扫描仪不断转动,精准识别光环坠落的碎片。

“这些是‘环拾-9型’采集机器人,是我们目前最先进的采集设备。”塞恩指着窗外一台正在作业的机器人,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却又很快被无奈取代,“它们的机械臂末端装有分子级分拣装置,能精准区分固态氢冰、岩石碎片和稀有金属颗粒,每天能采集超过1万吨的固态氢冰和1000吨的稀有金属。”

众人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只见那台机器人的机械臂灵活地伸向一堆半埋在冰中的光环碎片,分拣装置发出淡绿色的扫描光,将碎片中的固态氢冰(泛着淡蓝色荧光)、岩石碎片(暗灰色)和稀有金属颗粒(银白色)一一分离,然后通过传送带送入机身下方的储存仓。装满后,机器人缓缓移动,将储存仓中的资源转运到旁边的临时传送带上,传送带表面有低温保温层,将资源源源不断地运往远处的临时储存库。

“固态氢冰的能量密度是传统气态氢的3倍,燃烧后仅产生水,是最清洁的高能载体;而这些稀有金属,我们称之为‘环银’,是制造高精度能源设备核心部件的关键材料,其导电性和稳定性在整个太阳系都极为稀缺。”塞恩的手指敲击着车窗,“理论上,光环里的资源够我们土星人类使用1000年,但这些资源如果运不到土星本土和能源中转站,就只是一堆会慢慢损耗的废料。”

防寒车行驶了约半小时,抵达临时储存库。这是一座巨大的半地下建筑,主体由钢筋混凝土和防寒合金建成,顶部覆盖着厚厚的隔热层,边缘装有排气管道,正不断排出白色的寒气。走进储存库,一股刺骨的寒意扑面而来,比外界的寒风更甚,因为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固态氢冰,空气中的水分早已凝结成细密的冰雾,漂浮在半空。

储存库内,固态氢冰和金属颗粒堆积如山,如同两座巨大的山丘。固态氢冰呈现出纯净的淡蓝色,表面泛着柔和的荧光,散发着凛冽的寒气;金属颗粒则是银白色的细沙状,堆积在一起如同银色的沙丘。但叶云天很快发现了问题:靠近储存库边缘的固态氢冰表面已经开始融化,形成一层薄薄的液态氢水,顺着地面的排水口缓缓流出,在出口处又迅速凝结成冰,形成一道道冰锥;而金属颗粒堆的表层,部分颗粒已经失去了银白色的光泽,呈现出淡淡的灰褐色,显然是发生了氧化反应。

一名技术人员拿着检测仪器靠近氢冰堆,仪器屏幕上显示着实时数据:“总监,这批氢冰储存了72小时,损耗率已经达到7.8%,接近警戒线。”

塞恩叹了口气,伸出戴着防寒手套的手,轻轻触摸着一块正在融化的氢冰,手套表面瞬间结上一层白霜。“这就是我们的第一个难题——储存损耗。”他收回手,看着手套上的白霜慢慢融化,“泰坦表面温度-179℃,但临时储存库的保温技术只能维持在-170℃左右,看似只差9℃,却足以让固态氢冰缓慢相变。加上采集和转运过程中的机械摩擦生热,固态氢冰的总储存损耗率高达8%。”他又指向金属颗粒堆,“这些环银颗粒在低温环境下活性反而增强,储存过程中一旦接触到空气中的微量氧气和水分,就会发生氧化反应,虽然氧化速度缓慢,但长期积累下来,损耗也达到了2%。别小看这10%的总损耗,每天就意味着1000吨氢冰和20吨环银白白浪费。”

月尘蹲下身,指尖在金属颗粒堆表层轻轻划过,手套上沾了少许灰褐色的氧化颗粒。他将颗粒凑近观测仪,屏幕上立刻显示出氧化层的厚度和成分:“氧化层厚度约0.01微米,主要成分是环银氧化物,虽然不影响核心性能,但会降低其导电性,后续还需要额外的提纯工序,增加成本。”他站起身,目光扫过储存库的保温层,“储存库的隔热材料密度不够,真空层存在微小裂隙,导致热量泄漏,这是氢冰融化的主要原因。”

离开储存库,众人登上了一艘待发的“环运-7号”运输舰。运输舰的外形呈流线型,通体银灰色,长达100米,宽30米,表面覆盖着三层防寒涂层,舰体两侧装有巨大的推进器,尾部的引擎喷口呈圆形,正散发着淡淡的热气。走进运输舰的主控舱,内部空间宽敞,控制台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按钮和显示屏,绿色的数据流不断滚动,几名技术人员正在进行起航前的最后检查。

“这是我们最先进的‘环运-7号’运输舰,载重5000吨,是目前能在泰坦和中转站之间稳定航行的主力舰。”塞恩走到主控台前,指着一块醒目的能源表,“从泰坦到土星大气层的能源中转站,直线距离120万公里,单程需要72小时。你们看这个能源消耗数据——每小时消耗的能源相当于13.8吨固态氢冰,全程下来,总能耗高达1000吨。”他的声音带着一丝苦涩,“也就是说,我们运输1万吨资源,光能耗就占了10%。更要命的是,运输过程中,土星大气层的气流颠簸会导致货舱内的氢冰相互碰撞摩擦,进一步加速融化;金属颗粒则会因为碰撞产生磨损,这部分运输损耗又占了8%。算下来,总损耗率高达20%,而且72小时的单程时间太长,根本无法满足土星本土高精度设备工厂和能源站的实时需求。”

叶云天看着能源表上不断跳动的预估值,眉头微微蹙起。他走到货舱入口,推开厚重的舱门,一股寒气扑面而来。货舱内部宽敞空旷,地面和墙壁都装有简易的保温层,两侧设有固定货架,但货架之间的间距较大,没有任何缓冲装置。“货舱的固定和缓冲设计不足,气流颠簸时,资源必然会剧烈碰撞。”他伸手触摸着舱壁的保温层,“而且保温层的隔热性能有限,无法完全隔绝星际空间的温度变化。”

澜汐站在货舱门口,背后的鳃鳍状翼膜微微颤动,翼膜上的银蓝色脉络随着她的呼吸明暗交替。她闭着眼睛,似乎在感知着什么,片刻后睁开眼,淡蓝色的瞳孔中闪烁着数据的光芒:“土星的大气层气流呈现明显的分层流动特征。外层(距离土星表面1000公里以上)气流速度约50公里/小时,稳定但缓慢;中层(500-1000公里)存在一条宽度约200公里的高速气流带,气流速度稳定在300公里/小时,方向与泰坦到中转站的航线一致;内层(500公里以下)气流紊乱,不适合航行。如果能借助中层的高速气流带,就能大幅缩短运输时间,同时减少气流颠簸。”

塞恩眼中闪过一丝希冀:“我们也曾检测到这条高速气流带,但它的边界不稳定,容易出现气流漩涡,之前有运输舰尝试靠近,结果被漩涡冲击,货舱严重受损,资源损耗率飙升至30%,之后就再也没人敢尝试了。”

“那是因为没有精准的气流导航系统。”澜汐微微一笑,翼膜轻轻收起,“鳃鳍星的航行技术,就是在比这更复杂的气流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运输舰的引擎缓缓启动,发出沉闷的轰鸣声,地面微微震动,货舱内的固态氢冰和金属颗粒被固定在货架上,覆盖上一层简易的保温布。随着推进器发力,运输舰缓缓升空,冲破泰坦的氮气大气层,向着土星方向飞去。舷窗外,土星环越来越清晰,无数冰粒和岩石碎片在轨道上高速运转,形成一道银色的河流,偶尔有碎片碰撞,发出细微的“咔嚓”声,在宇宙真空里无法传播,却能通过飞船的震动感知到。

72小时的航行枯燥而漫长。叶云天和澜汐、月尘一直在主控舱分析气流数据,澜汐的鳃鳍状翼膜始终保持着轻微的颤动,实时捕捉周围的气流变化,将数据同步到观测屏上,形成三维气流模型。月尘则在货舱内进行损耗监测,每隔6小时就记录一次氢冰融化量和金属颗粒的磨损情况。

当运输舰终于抵达土星大气层的能源中转站时,众人都有些疲惫,但目光却瞬间被中转站的景象吸引。那是一座漂浮在土星淡黄色大气层中的巨大平台,由数十个仓储模块和能源转化模块组成,每个模块都是直径50米的圆柱形建筑,表面覆盖着抗气流腐蚀的涂层,模块之间用高强度合金管道连接,如同一串巨大的银色糖葫芦。平台周围停泊着数十艘待卸货的运输舰,有“环运-7号”,也有一些老旧型号,显得十分繁忙。

但卸货区的景象却让叶云天皱起了眉头。几艘运输舰正在卸货,货舱门打开后,里面的固态氢冰已经融化了近一半,原本堆积如山的淡蓝色冰块变成了半冰半水的状态,顺着货舱边缘流淌,在平台上凝结成厚厚的冰层;金属颗粒则因为碰撞变得残缺不全,部分颗粒甚至粘连在一起,形成不规则的结块。工作人员们穿着轻便的防寒服,正用特制的铲子将可用的资源分拣出来,脸上满是无奈,动作也带着一丝麻木。

“你看,这就是我们的现状。”塞恩指着正在卸货的一艘老旧运输舰,语气中满是沮丧,“这艘船运输了4500吨氢冰,现在能用的只剩下2700吨,损耗率超过40%。我们花了大量的能源和人力采集资源,却因为运输和储存的问题,白白浪费了五分之一甚至更多。土星本土的高精度设备工厂每个月需要5000吨环银,能源站需要10万吨固态氢冰,但我们的运输能力根本跟不上,工厂只能半负荷生产,能源站也得限量供应,眼睁睁看着光环里的宝藏被浪费。”

一名卸货的工作人员看到塞恩,走了过来,摘下防寒面罩,露出一张年轻的脸,脸上带着明显的疲惫:“总监,这批货的损耗又超标了,环银的纯度也下降了,工厂那边可能又要投诉。”

塞恩叹了口气,拍了拍他的肩膀:“我知道,再坚持一下,M27的专家们来了,会有办法的。”

当天下午,合作会议在中转站的会议室召开。会议室的墙壁是透明的高强度材料,能清晰看到外面漂浮的平台和远处的土星环。中央是一张圆形的全息会议桌,周围摆放着悬浮座椅,全息屏幕上正清晰地展示着土星的资源采集数据、运输能耗报告、损耗分析图表——红色的损耗率曲线如同一条陡峭的山峰,在近五年内持续攀升,从最初的15%上升到如今的20%。

叶云天、澜汐、月尘与塞恩及土星的八位技术专家围坐在一起,每个人面前的显示屏上都同步着相关数据。塞恩的手指在屏幕上滑动,指着损耗分析图表:“这是近三个月的详细数据,储存损耗占8%,运输能耗占10%,运输颠簸损耗占8%,还有2%的意外损耗,比如气流漩涡、设备故障等。我们尝试过升级运输舰的保温层,也优化过储存库的结构,但效果都不明显。”

“塞恩总监,各位土星的朋友。”叶云天站起身,目光扫过众人,“M27在星际运输和低温仓储领域有着近百年的技术积累,在来泰坦的途中,我们已经对土星的气流环境、泰坦的低温条件以及你们的现有设备进行了全面分析。结合土星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三项运输优化方案,从运输工具、航行路线、储存条件三个维度,帮助你们把光环资源‘高效、低耗’地送到土星各地。”

他抬手在全息屏幕上轻点,屏幕上立刻出现了方案的三维示意图。“第一项,升级运输舰队——提供‘潮汐动能芯驱动的运输舰’技术。”

澜汐站起身,走到屏幕前,指尖划过,调出新型运输舰的设计图。这种运输舰比“环运-7号”更小巧灵活,长度仅80米,宽25米,舰体两侧装有流线型的动能翼,翼面呈弧形,表面布满了细小的气流感知节点;尾部配备了一个蓝色的圆柱形装置,表面有螺旋状的能量纹路,正是潮汐动能芯。“这个蓝色装置就是潮汐动能芯,产自M27的潮能星,其核心是‘流体能量转化矩阵’。”

她的指尖泛起淡蓝色的微光,在屏幕上模拟出动能芯的工作原理:“矩阵内部装有10万个微型能量捕捉单元,能同时捕捉宇宙空间中的潮汐能和气流能——土星与泰坦之间的引力场极强,潮汐能密度是地球的50倍,而中层高速气流带的气流能则是稳定的动力来源。这些捕捉到的能量会通过矩阵转化为电能,驱动运输舰前进,实现‘借力航行’。”

“传统运输舰完全依赖自身能源驱动,能耗极高;而潮汐动能芯驱动的运输舰,60%的动力来自于可再生的潮汐能和气流能,仅需40%的自身能源就能完成运输任务。”澜汐继续演示,“同时,舰体采用了潮能星特有的‘轻质抗压防寒合金’,重量比‘环运-7号’减轻30%,载重却提升至6000吨;货舱内部加装了缓冲气囊和分区固定装置,能有效减少资源碰撞损耗;保温层采用了三层结构,内层是超低温隔热棉,中层是真空层,外层是反射涂层,能将货舱温度稳定在-190℃,防止氢冰融化。”

她调出测算数据:“经过模拟,新型运输舰的单程能耗仅为传统运输舰的50%,也就是说,运输1万吨资源,能耗从1000吨降至500吨。我们会提供潮汐动能芯的制造图纸、流体能量转化矩阵的调试方法,以及运输舰的改造方案,并派专家指导你们的技术人员生产组装。”

土星的技术专家们眼中闪过一丝惊喜,纷纷凑到屏幕前,仔细观察潮汐动能芯的内部结构。一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推了推虚拟眼镜,语气中带着疑问:“澜汐专家,潮汐动能芯在土星和泰坦之间的宇宙空间中,能稳定捕捉到足够的能量吗?如果遇到气流带波动,会不会影响动力输出?”

“完全可以。”澜汐点头,调出一组实时气流数据,“我们已经通过‘云月号’的气流探测器,连续监测了72小时,土星中层高速气流带的波动幅度不超过5%,潮汐能更是稳定持久,足以支撑运输舰的持续动力输出。而且动能芯内置了能量缓冲模块,即使遇到短暂的气流波动,也能通过缓冲模块维持动力稳定。潮能星的运输舰长期在类似的环境中运行,技术已经经过了三十年的验证,非常成熟。”

老专家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拿起笔在虚拟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