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借刀 第二(1 / 2)

第29章借刀第二

疼了多久了?

如何看待大楚被外族把持朝权?

这个问题很大胆,也很直接。

自古帝王将相之事普通百姓避之不及,敢这样问,一是因为能看出厅下人的胆量,直接叩问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与德行。

二是沈之屿笃定,就算传去元彻耳朵里,元彻也不会生气。

肯定不会。

温子远:“诸位可讨论片刻。”

一阵低语后,有一人拱手出列,道:“大人,草民以为,外族当权是脱离了纲常道理,这是比古往外戚世家干政、阉宦肆虐更加严峻的问题。”

他许是有些紧张,说得满脸通红,将头埋得低:“因为外族带来的,不仅仅只有政权的跌宕,他们还会打破我们的礼法,杂糅我们的制度,这看似无足轻重,但不出百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或许再也找不到半分他们该有的模样。”

话中的意思倒是有趣:

外族对大楚,对皇族李氏,无疑不是奇耻大辱,若是寻常的成王败寇朝代更替也就罢了,但上位者乃外族人,塔铁萨山脉将中原与北境千百年地隔绝着,北境人的习性、样貌都和中原人有着天大的差异,以农耕为本的中原人骨子里瞧不起他们,认为靠着掠夺和侵犯存活的他们粗鄙、是没有驯化的野人。

温子远听得愣愣的,转头去找沈之屿征求看法。

沈之屿撑着下巴端坐一旁,眼睛藏在阴影里,白袍严谨地拢在了喉结下方位置,墨发散在后面,只有一缕被分了出来,扣上了一枚镶有红玛瑙的发扣,烛光下,玛瑙颜色和眼睑上朱砂痣相衬得恰到好处。

温子远看不出沈之屿的喜怒。

没人能靠沈之屿的表情窥探他的内心,先帝在位时,丞相大人下达的每一条指令,都会让人防不慎防,他是天生的弄权人。

“……哥?”温子远只能低声喊一句,“然后呢?”

沈之屿再次递了一张纸。

温子远接过来,问:“何为该有的模样?”

“回禀大人。”那人答道,“是我们拥有的区别于蛮夷人的……”

温子远直接打断了他的话,语气微厉:“你是想说,血脉?”

士庶之分是怎么形成的?

以四大家为首,如今的士族,只能说是胎运特别好的一批人,因为,他们能享受高官厚禄的原因并不来自于他们自己的功绩,而是开国之初追随高祖开疆拓土的祖辈。

可他们不想随着时间的流逝失去特权,于是,他们开始占有大量的土地,继而占有依附农,关起门来自己形成一套学术,靠蒙阴确保官职,标榜门第,甚至宁愿近亲也不肯与庶族通婚。

这个人口中的“华夷之辨”,与“士庶之分”又有何区别?

他如今是寒门,可若有一日,他得了机会爬上高位,还会初心不变吗?

沈之屿无声地笑了笑,早在此人第一句话脱口时便看透了他的心思。

“回大人,君臣和睦,朝政清白有序,文人提笔治天下,为百姓发声平冤,武将镇守边疆,保得江山高枕无忧,这才是该有的模样。”忽然,又有一人出列道,“大人,在草民看来,外族当权的关键,不在外族。”

温子远连忙追问:“哦?那在哪儿?”

“当权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并非在于他姓甚名谁,而是在于他是否能为百姓某得一方安定和太平,古史三皇五帝皆为禅让,那时连勋爵贵族的概念都没有,更别说皇权了。”这人朗声道,“至于华夷之辨,两类文化的冲撞,必定是更优者取胜,中原礼法能弥久不衰千百年,自是有他的道理,我们不必畏惧融合。”

这话说得漂亮,在场不少人甚至下意识拍掌叫好。

沈之屿挑了挑眉。

温子远连连点头:“好,好,对了,我记得你刚刚说自己叫牛以庸?”

“正是草民。”

温子远接过第三页纸,纸上的问题是顺着牛以书的话问下去的。

“既然天下之势在于安定太平,那依诸位看,如今大楚拥有哪些势?又是哪一势能达到这一地步?”

说完,温子远自己都愣了愣,惊恐地看向沈之屿。

群雄逐鹿,问鼎中原,既然已经说出了天下该有能者居之,那么这位有能者是谁?

或者说,谁才是最终的胜利者?

厅下所有坐着的人纷纷站了起来,拱手皆道惶恐若说第一个问题,是询问元彻坐皇位的合理性,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是在问他们,元彻坐皇位的正确性。

这是他们敢妄议的吗?

有些东西没有放在面上说,不代表大家不知道,如今这个大楚,看似皇位是坐在了蛮夷人屁股底下,但是水面之下暗潮涌动的势力太多了,内有四大家还在把持着朝堂,外有蠢蠢欲动无时无刻不在紧盯着京城、企图趁它虚弱之时咬伤一口的藩王。

以及,还有民间流传着的,与帝王翻脸后转去扶持先帝遗孤的丞相大人。

谁都不是善类。

这四方势力在现在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皇帝需要前朝世家替自己打理朝政,藩王又碍于先帝遗孤不敢贸然进京。

但,平衡是暂时的,总有一天会被打破。

温子远自己都要哭了,鸡皮疙瘩从脚底直爬去头顶,可沈之屿不仅不搭理他,还要让他依言安抚着这群人。

他愁眉苦脸地念道:“无需惊慌,诸位被辟除在此的原因想必都是心知肚明的,本官说话自然也就直爽了些,不想弯弯绕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