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海啸(三)(1 / 2)

第215章海啸(三)

不用说,这些堪称“本场MVP”的巨大石像立刻成为了全球的焦点,尤其是白牙幸存者基地,已经摩拳擦掌准备抄作业了。

作业也不是那么好抄的,关于这些巨像,还有无数的疑问等待解答。

首先,石像的高度是如何设计的?

这可能是最容易回答的一个问题:从尼莫点来的海啸浪高大多在5-10米,这也是绝大部分石像的高度范围;最大的石像高20-30米,显然是为了应付僵持阶段,海潮浪高最高的那段时间。

而其他问题就没有那么容易解答了:

为什么要把石像“种在地里”?石像之间的间隔应该留多大、摆放位置是经过计算的吗?为什么石像头上要戴着“帽子”?石像为什么背对大海?仅仅是铭刻符文的一面要朝外吗?

以及最最关键的:石像背后的符文是什么意思?

尽管洛书认为,一切的关键都在于符文,石像长什么样子多半根本就不重要,但在抄一份看不懂的作业时,最佳选择显然是抄个一模一样,不要自作聪明乱改……

因此白牙幸存者基地的初步选择是一比一复刻。

波利尼西亚人是如何建造和移动这些石像的,一度是考古学的未解之谜。虽然有“绳索牵拉摆动行走法”(在石像上捆绳索,至少三拨人在不同方向牵拉,让石像在摆动中自己“走路”)等等假设,但也一直没有实证。

真相或许是考古学家很难想象的——毕竟鬼神纪元自有玄学与狠活。

对于两千四百多年前的波利尼西亚人,造出这些石像几乎可以称作“奇迹工程”了;如今的华夏人虽然没有太多玄学的狠活,但科技的狠活管够,复刻这些巨像还是很容易的。

根据3D扫描数据,大批石像被严格复刻出来(除了符文部分),然后被“求索号”运到白牙,再由连山学者进行专业的符文复刻工作。

仿佛又回到了阻止埃塞洛克斯献祭的行动那会儿,连山委员会和密大众生高强度开会,分派任务,人人忙得焦头烂额。

1月初正是期末考的时节,许多任课教师干脆把考试和工作组合了起来,考题和大论文画风几乎都是这样的:《从太阳金乌崇拜看波利尼西亚人的连山学体系》《从复活节岛石像看连山学符文的不同“语系”》《复活节岛石像戴帽子和埋入土地的象征意义》等等……

复刻石像符文的工作也成为了《撼龙经》期末大考的内容——原定是要参与重开三星堆九号祭祀坑的考古行动,但迫于火烧眉毛的“亚空间降临”,才不得不推迟。

李筱老师提醒同学们不要高兴得太早:九号祭祀坑作为“连山学者的耶路撒冷”,除非在接下来的亚空间降临中不幸罹难,否则毕业之前是非去不可的——大家很快意识到这里面的恐怖含义:如果不能趁现在去,就意味着将来要面对亚空间状态的三星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