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研究院,实验室里的灯在凌晨三点依然亮着。
苏宁揉了揉酸胀的太阳穴,将最后一组数据记录在册。她瞥了一眼墙上的挂钟——又到这个点了。
“苏研究员还不回去?”一个低沉的嗓音从实验室门口传来。
苏宁抬头,便看见白雲书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两份档案。
他穿着一件半旧的白大褂,里面是深蓝色的毛衣,这人总是这样神出鬼没,仿佛永远不需要休息。
“白组长,”苏宁微微点头,“还有一组数据需要复核。”
白雲书走进实验室,将其中一份档案放在她的工作台上。“你上周提交的晶体结构分析报告,有几个地方需要补充。”
他的语气平静,听不出情绪。
但苏宁心里却是一紧。那份报告她反复核对了三遍,自信没有任何疏漏。
“哪里有问题?”她尽量保持声音平稳。
白雲书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走到她的实验台前,俯身观察那台X射线衍射仪,片刻抬手操作起来,动作熟练而精准。
“仪器校准有0.1度的偏差,”他说,“不影响常规测量,但对你的晶体样品来说,这个误差会被放大七倍。”
苏宁愣住了。她确实在三天前重新校准过仪器,当时感觉旋钮有些松动,但反复检查后认为没有问题。他是怎么一眼就看出来的?
“您怎么……”
“你报告第三页右下角的那组数据,”白雲书打断她,“与理论值有千分之一的偏差。之前我以为是计算误差,但现在看来是仪器问题。”
苏宁连忙翻开报告,找到他说的那组数据。确实,那里有一个微小到几乎可以忽略的差异,她原本以为是测量精度限制导致的。
“千分之一的偏差,您都注意到了?”
“科学就是在于细节,”白雲书从口袋里掏出一支钢笔,在报告上做了个标记,“明天重新校准仪器后再测一次。所里要求下个月完成全部样品的结构解析,时间不多了。”
苏宁愣愣看着他那支钢笔。那是一支老式的英雄牌钢笔,黑色的笔身上有几处磨损的痕迹,在这人人都用圆珠笔的年代显得有些突兀。
回过神来,她连忙回复“我会尽快完成。”
白雲书点点头,却没有离开的意思。
他的目光落在她的工作台上,那里放着一本翻旧了的《晶体化学》。
“这本书现在已经买不到了。”他轻声说。
“是我师父给我的,”苏宁有些惊讶,“您也看过?”
“1962年版,科学出版社,印量只有一千册。”白雲书的指尖轻轻划过书脊,“第143页有个印刷错误,氯化钠晶体结构图中的配位数标错了。”
苏宁不由自主地翻到那一页,果然如他所说。这个错误她是在反复对照其他资料后才发现的,而他竟然能直接指出来。
不由得有些感慨“您记性真好。”
“不是记性好,”白雲书终于露出一丝几不可见的笑意,“那是我参与校对的第一本书。”
这一刻,苏宁突然意识到,面前这个年仅二十八岁就担任研究所重要研究组组长的男人,或许并非仅仅因为家世背景而获得这个位置。
她虽然刚来西北研究院不久,但也听说了一些这位风云人物的一些私事。
“我明白了,白组长。我会重新测量所有数据,确保准确。”
白雲书点点头,转身离开。走到门口时,他停下脚步,没有回头:“食堂应该还有夜宵,刘师傅会留几个包子在蒸锅里。”
说完这句话,他便消失在走廊的黑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