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忽必烈那卓越的政治天分展露无遗。他敏锐地洞察到,当前局势下,拖延时间绝非良策,反而会让自己陷入被动,给对手留下可乘之机,让对方抓住破绽。于是,他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下令加大围攻鄂州的力度,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一时间,战场上喊杀声震天,火光冲天,仿佛连天地都为之变色。进攻的蒙古军如同汹涌澎湃的潮水,一波又一波地涌向鄂州城墙,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和无畏的勇气。而守城的宋军则拼死抵抗,他们深知城墙一旦被攻破,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城墙上顽强地与蒙古军展开了激烈的厮杀。箭如雨下,刀光剑影间,不断有士兵倒下,鲜血染红了城墙,双方的战斗异常惨烈。
与此同时,忽必烈高调地对外宣称,临安已经成为了囊中之物。这番言论,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瞬间在江南地区引起了轩然大波,打破了原有的平静与安宁。不明真相的南宋朝廷听闻此消息,顿时吓得胆战心惊,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一时间,朝廷内部人心惶惶,大臣们纷纷议论纷纷,有的主张坚决抵抗,不惜一切代价保卫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有的则倾向于求和,认为在强大的蒙古军面前,求和或许还能保住一线生机。最终,在主和派的力劝下,南宋朝廷慌了手脚,连忙派人进献岁币,并割地求和,希望能以此来换取和平,保住岌岌可危的江山社稷。
就这样,忽必烈兵不血刃地达成了自己的目的。他不仅成功震慑了南宋朝廷,还通过这一招虚张声势的策略,不战而屈人之兵,初步实现了自己的战略意图。在世人眼中,忽必烈似乎已经战胜了南宋,成为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者。
所以,当他决定撤军时,外界普遍认为他是得胜凯旋,带着荣耀和胜利的果实返回。而这一结果,不仅没有损害他在蒙古帝国内的威望,反而让他的名声迅速传遍整个蒙古帝国,一时间声名大噪,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然而,即便取得了表面的胜利,忽必烈面前仍摆着一个棘手的难题——如何去接管蒙哥所率领的那支部队。这支部队由蒙哥从蒙古各部精心选取的精锐组成,他们训练有素,作战勇猛,实力强劲,堪称蒙古军队中的王牌。在蒙古的政治格局中,这支部队犹如一把关键的钥匙,谁掌控了他们,谁就拥有了巨大的军事优势。所以,无论是阿里不哥还是忽必烈,都对这支部队志在必得,纷纷派人前去“抢夺”,试图将其纳入自己的麾下。
起初,由于阿里不哥势力的鼓动和支持,支持阿里不哥的人在这支部队中占了上风。这支部队对忽必烈派去的使者充满了敌意,甚至在一次激烈的冲突中,杀掉了忽必烈派去的使者。鲜血染红了大地,这一事件让局势变得更加紧张和复杂,也让忽必烈意识到,仅凭言语和使者已经无法获得这支部队的支持。在这个关键时刻,忽必烈再次展现出了超绝的冷静头脑和非凡的控制力,他没有被眼前的困境所吓倒,而是迅速调整策略,准备采取更为果断的行动。
他深知,要解决问题,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于是,他派遣东道宗王合必赤、窝阔台后王合丹率军靠近蒙哥留下的这支军队,并以此作为强大的武力后盾。这两位宗王麾下的军队,个个身经百战,勇猛无畏,他们在战场上有着丰富的经验,战斗力极强。他们的出现,立刻让局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原本支持阿里不哥的将领们也开始动摇,意识到忽必烈的决心和实力。
同时,忽必烈还派出了一支精干的队伍,他们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精英,行动敏捷,作战能力强。这支队伍趁着夜色的掩护,悄无声息地接近了这支部队的营地。在夜幕的笼罩下,他们如同幽灵一般,迅速而精准地发动了突袭。在这次突袭中,他们成功抓捕了不少将领,从而控制了一部分军队。这些将领被俘后,忽必烈并没有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惩罚,而是以宽厚的态度对待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明白跟随自己才是正确的选择。
即便如此,这支军队也并没有选择坐以待毙。他们深知,在这场权力争夺中,只有积极行动才能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利益和生存空间。他们为了表达对阿里不哥的支持,更是为了在这场权力争夺中占据一席之地,甚至不顾自身安危,毅然决然地东出关中,想要直击忽必烈,试图一举扭转局势,为阿里不哥赢得主动权。
面对这样的挑衅,忽必烈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他深知,这是一场关乎自己未来命运的关键之战,必须全力以赴。于是,他迅速制定了周密的应对策略。一方面,他派出南军引诱敌人北上,将敌军引入自己预设的战场。这些南军士兵们英勇无畏,在战场上与敌军展开激烈交锋,成功地将敌军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其逐渐偏离了原本的行军路线,一步步踏入了忽必烈精心布置的陷阱之中。另一方面,忽必烈继续率军东进,进一步分化这支部队,削弱其整体战斗力。他巧妙地利用地形和兵力优势,对敌军进行分割包围,使其无法形成有效的统一作战力量。
在战场上,忽必烈指挥若定,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如同一位棋手,将战场上的每一步都精心布局。他巧妙地运用战术,时而集中兵力,时而分散游击,将敌军分散开来。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战场上刀光剑影,喊杀声震天,双方士兵浴血奋战。最终,忽必烈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成功击败了分散的敌军,并杀掉了阿里不哥派来的将领。这些将领曾是敌军的核心力量,他们的死亡极大地打击了敌军的士气,使得原本就处于劣势的敌军更加溃不成军。
最终,忽必烈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智慧和果断的决策,成功掌控了这支军队。除了少数人返回窝阔台汗国外,忽必烈掌控了大部分的部队。至此,忽必烈在军队上的实力优势已经显而易见,他拥有了绝对的军事话语权。他的军队不仅数量上占据优势,而且经过这一系列战斗的洗礼,士兵们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忽必烈的威名也因这场胜利而更加响亮,他在蒙古帝国的地位更加稳固,为他后续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在军事局势逐渐明朗之时,在刘秉忠的精心策划下,忽必烈马不停蹄地进行了一系列周密的准备,为最终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系列准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示好东道蒙古宗王
由于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各自称汗,蒙古贵族不可避免地分裂成了两个阵营。这种分裂并非偶然,而是蒙古内部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在这场分裂中,“诸王多附”阿里不哥,毕竟阿里不哥作为成吉思汗的嫡系长孙,拥有一定的传统权威和家族支持。而支持忽必烈的则以东道蒙古宗王为主,这些宗王大多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他们在蒙古东部地区拥有自己的领地和势力。
然而,这些宗王虽然表面上站在了忽必烈这一边,但由于宗王们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权,属于“事实独立”,他们是否愿意为忽必烈全力以赴,还是个未知数。他们的支持更多是基于暂时的利益考量,而非坚定的忠诚。在这种情况下,忽必烈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将这些宗王的“事实独立”转变为对他的绝对忠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