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攻关小组(1 / 2)

书桌上摆着厚厚的文件,墙上挂着一幅“为人民服务”的字。

窗外能看到院子里的几棵槐树,叶子在风中沙沙作响。

“材料都带来了?”

沈良从包里拿出整理好的文档,双手递过去。

刘向明接过来,翻了几页,眉头微微挑起。

他没说话,继续往下看。

办公室里安静得能听见墙上挂钟的滴答声。

沈良坐得笔直,双手放在膝盖上。

他能感觉到刘向明的视线停在某些关键数据上,停留的时间比其他地方长。

“这个改进方案……”刘向明抬起头,用笔敲了敲文件,“你确定能实现?”

“在县钢铁厂已经验证过了。”沈良答得很稳,“产量提升百分之二十三,能耗降低百分之十八。”

刘向明盯着沈良,眼睛眯了眯。

“数据是死的,人是活的。”刘向明放下文件,“你知道省里的项目和县里不一样在哪?”

沈良心里咯噔一下。

这是要考他。

“规模更大,要求更严,牵扯的利益……”沈良顿了顿,“也更复杂。”

刘向明哈哈笑起来,笑声在办公室里回荡。

“不错,没被捧糊涂。”刘向明站起身,走到窗边,“小沈啊,我跟你交个底。这次省里的项目,是要建一条年产五十万吨的钢材生产线。”

五十万吨!

沈良暗暗心惊。县钢铁厂一年满打满算才两万吨,这是二十五倍的差距。

“冶金部直接拨款,外汇都批了。”刘向明背对着沈良,声音有些低沉,“但设备要从国外进口,技术要找老外培训,光是谈判就谈了大半年。”

沈良听出来了。

这是个烫手山芋。

“现在卡在哪了?”沈良问。

刘向明转过身,眼神锐利得像刀。

“西德人狮子大开口,要价比预算高出三成。还附加了一堆条款,什么技术不外传,设备出问题只能找他们维修,配件价格他们说了算。”

典型的技术霸权。

沈良前世见多了这种套路。西方国家就是仗着技术垄断,把中国当成冤大头宰。

“所以……”沈良试探着问,“您是想让我参与谈判?”

“谈判不用你。”刘向明摆摆手,“我要你干的是另一件事。”

沈良坐直了身体。

“你能不能拿出一套方案,证明咱们自己也能搞?”刘向明走回桌前,双手撑在桌面上,身体前倾,“哪怕只是部分设备,也能让那帮老外知道,咱们不是非他们不可。”

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沈良脑子飞速运转。五十万吨的生产线,涉及炼铁、炼钢、轧钢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核心设备。以1980年的中国工业基础,想完全自主研发确实困难。

但不是没有突破口。

“给我三天时间。”沈良说。

刘向明眼中闪过一丝意外。

“三天够?”

“够了。”

“好。”刘向明拍了拍桌子,“有魄力。你先去招待所安顿,需要什么资料跟小王说,他会给你安排。”

沈良站起来,刚要走,刘向明又叫住他。

“小沈,我再问你一个问题。”刘向明靠在椅背上,表情看不出喜怒,“你觉得技术员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这个问题……

沈良停下脚步,认真想了想。

“实事求是。”

刘向明笑了,笑容里带着几分赞赏。

“去吧。”

走出冶金厅,沈良长长吐了口气。

刚才那场对话,每句话都藏着机锋。刘向明看似随意的提问,其实是在试探他的态度、能力、立场。

幸好自己没说错话。

招待所在离冶金厅不远的一条巷子里,三层小楼,外墙刷着白灰。前台大姐登记完信息,递给沈良一把钥匙。

“二楼208,水房在走廊尽头。”

房间很简朴,一张单人床,一张书桌,一个木柜子。窗户对着院子,能看见晾衣绳上挂着的床单随风飘动。

沈良放下行李,坐到书桌前。

脑子里浮现出前世的记忆。2010年左右,自己参与过一个类似的项目——改造华北某钢厂的老旧生产线。当时用的技术路线,放在1980年会不会太超前?

不,必须降维。

沈良拿出纸笔,开始梳理思路。

五十万吨产能,按照当前技术水平,关键在于三个环节:高炉炼铁、转炉炼钢、连铸连轧。

高炉炼铁……国内已经有些基础,可以改进优化。

转炉炼钢……这个也问题不大。

连铸连轧……这才是真正的卡点。

1980年的中国,连铸技术刚刚起步,设备基本靠进口。而连铸连轧一体化,更是只存在于实验室里。

但沈良知道,这是未来钢铁工业的发展方向。

如果能拿出一套简化版的方案,哪怕只是理论模型,也足以震撼整个行业。

沈良在纸上画出草图,标注出各个模块的功能。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时间一分一秒流逝。

窗外天色渐暗,院子里的灯亮了。

沈良抬起头,揉了揉发酸的眼睛。草图已经有了雏形,但还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

明天得去图书馆查资料。

正想着,敲门声响起。

沈良起身开门,门外站着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手里拿着一个牛皮纸袋。

“您是沈良同志吧?我是刘处长的秘书小王。”年轻人笑得很客气,“这是刘处长让我送来的资料。”

沈良接过纸袋,沉甸甸的。

“刘处长还说,明天上午九点,厅里开协调会,您也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