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稷下的一天 > 第428章 万物皆能量

第428章 万物皆能量(1 / 2)

深秋的银杏叶宛如碎金一般,洋洋洒洒地铺满了小径,仿佛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绒毯。微风拂过,叶片沙沙作响,似是在低语,又似是在轻吟。

李明和柳儿并肩走在稷下学宫的林荫下,脚下的银杏叶被踩得嘎吱作响,仿佛在演奏一场秋天的交响乐。他们刚刚结束了一场关于阴阳家“气”论的激烈辩论,思绪仍然沉浸在那种超越形体的玄妙境界里,久久不能自拔。

“柳儿,我昨晚又做了那个梦。”李明忽然停下脚步,他的目光穿过摇曳的竹影,仿佛在寻找什么看不见的东西。

柳儿也随之驻足,她手中把玩着一片半黄的梧桐叶,叶片在她纤细的指尖旋转着,仿佛在跳一支优美的舞蹈。听到李明的话,她抬起头,温柔的目光落在李明身上,轻声问道:“你又看见那些光了?”

自从李明向她透露自己能够看见人周身的辉光后,柳儿便成了他唯一的倾听者。她知道这个秘密对于李明来说意味着什么,也明白他在面对这种特殊能力时的困惑与迷茫。

“不只是光。”李明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迷茫和激动,仿佛他发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秘密。“今天辩论的时候,我竟然清晰地看到了每一位辩士周围流动的能量场!崇真老师的气场如同青铜鼎一般沉稳,而素羽前辈的则宛如四季更替般变幻无常。尤其是当讨论到‘道’的终极形态时,那些能量场竟然产生了共鸣,仿佛它们在相互呼应、相互交流。”

柳儿微微皱眉,若有所思地说道:“夫子曾经说过,有形之物最终都会归于尘土。如果存在仅仅局限于肉体形骸,那么死亡的确是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她轻轻地将手中的梧桐叶抛向空中,看着它在秋风中翩翩起舞,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然后缓缓飘落。

“但是,如果万物的本质都是能量呢?”柳儿突然抬起头,目光与李明交汇,眼中闪过一丝明亮的光芒。

就在此时,一阵奇异的钟声从学宫深处的守藏室传来。那声音清脆而悠扬,却又与常见的青铜编钟的声音有所不同。它更像是光在空气中振动所发出的声音,空灵而神秘。

两人对视一眼,心中都涌起一股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不约而同地迈开脚步,朝着钟声传来的方向走去,想要一探究竟。

守藏室的深处,静谧而安宁。午后的斜阳透过高高的窗户,洒下一缕金色的光芒,恰好落在一卷即将完成修复的竹简上。这卷竹简历经岁月的沧桑,如今终于要重见天日。

负责典籍修复的荀先生站在一旁,他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他示意李明和柳儿走近一些,然后轻声说道:“你们来得正好,这卷《能量七章》刚好补全了最后一片残简。”

李明和柳儿小心翼翼地走到荀先生身边,目光落在那卷竹简上。竹简的表面已经被修复得十分平整,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见。

就在这时,李明的手指无意间触碰到了新补上的竹简。刹那间,奇异的事情发生了——那些古老的字符仿佛突然活了过来,它们像灵动的鱼儿一样,在竹简表面游走起来。

柳儿惊讶地看着这一幕,她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而李明的周身也突然泛起了一层辉光,这辉光原本是微弱的,但随着竹简上的流光与之交织,它变得越来越明亮,最终形成了一片璀璨的星图。

“你看到了什么?”柳儿紧张地抓住李明的衣袖,声音略微有些颤抖。

李明缓缓地闭上双眼,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他的声音也变得如梦似幻:“我看到了……七条光的河流,它们在无尽的虚空中流淌,连接着不同形态的存在。有形的,无形的,过去的,未来的……原来这就是‘七道’的真义!”

荀先生捋须惊叹:“传说中能见辉光者,方可窥见七道之门。看来这卷竹简等待的,正是你们这样的有缘人。”

随着竹简完全展开,其中的论述让他们震撼——它系统阐述了“万物皆能量”的法则:能量既可以是科学描述的光波振动,也可以是修行者感知的“炁”,甚至是宗教中描绘的圣光。这种超越形相的能量存在,为跨越生死界限提供了可能。

“看这里。”柳儿指向关于“星光体”的章节,“如果意识能以纯能量的‘星光体’存在,那么死亡就不再是终点,而是形态的转换。”

李明激动地接续:“这就是七道第二定律的意义!它为连接不同维度的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就像中医的经络,虽然看不见,却能调理肉身;就像玄学中的炁,虽无实体,却能造化万物。”

夕阳西下,余晖如金,洒在那卷古老的竹简上,原本闪烁着的流光,随着夕阳的西沉,也渐渐隐去。这光芒虽然消失在竹简表面,却深深地照进了两个年轻人的内心,将他们的心灵彻底点亮。

他们凝视着彼此,眼中都流露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和领悟。这不仅仅是一卷古老的竹简,它所承载的,更是人类文明各种认知体系的交汇点。从道家的修炼法门到印度的禅定智慧,从古希腊的元素学说再到波斯明教的光明理念,这些看似迥异的思想,却都在用不同的语言述说着同一个真理。

“科学尚未能够证实这些,”荀先生小心翼翼地卷起竹简,仿佛它是一件无比珍贵的宝物,“但无数实修者的体验记录,以及像李明这样的特殊感知者,都在暗示着另一个维度的存在。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科学会找到验证它们的方法。”

那个秋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守藏室的地面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书香,李明和柳儿静静地站在那里,见证了一个超越时代的洞见。这个洞见,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也让他们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当古老的竹简在流光中展开,当银杏叶在窗外无声飘落,他们仿佛听见了宇宙深处传来的共鸣——那是能量与形态的二重奏,是有限形体向无限存在的深情告白。

夜幕悄然降临,如同一层神秘的黑纱覆盖了大地,这片黑暗却被璀璨的星空所点缀。柳儿静静地站在那里,仰望着天幕中的银河,她的声音轻柔而低沉,仿佛生怕打破这片宁静的氛围:“也许死亡就像这片星空一样——我们以为的黑暗,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光明。”

李明听到柳儿的话,也不禁抬头望去。他的目光穿过无尽的黑暗,落在那些闪烁的星辰之上。这是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每一颗星辰都像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它们散发着微弱但却持久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宇宙的奥秘。

李明突然意识到,不仅仅是星辰,每一个人,甚至每一片落叶,都是宇宙能量在不同维度的显化。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存在,其实都蕴含着无尽的能量和信息。而七道所要建立的,正是连接所有这些存在的桥梁,让人们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这种能量的流动。

自从那日在守藏室与《能量七章》产生奇异共鸣后,李明和柳儿的生活就像是被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学堂上的经义辩驳,而是开始有意识地去观察周围的一切,去感知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背后的能量波动,去验证那“万物皆能量”的玄妙法则。

稷下学宫的秋色愈发浓重,湖水清寒,残阳如血。这一日,名家的崇真老师与阴阳家的素羽老师围绕“形与神”的关系再次展开论战,吸引了众多学子围观。

崇真老师言辞犀利:“形具而神生,形朽则神灭。此乃确凿无疑之理。神、能量之说,若无形体依托,便是空中楼阁,如何证明其存在?”

素羽老师则从容不迫,他广袖一挥,指向庭中一株半枯半荣的古树:“请看此树,向阳处枝叶繁茂,背阴处已然凋零。驱动枝叶生发的,可是肉眼可见的形?非也,乃是天地间流转的‘能量’,我辈称之为‘阴阳二气’。气至则生,气散则亡,形不过气之暂聚而已。”

李明悄然运转目力,他清晰地看到,素羽老师言说时,周身辉光与周围环境,尤其是那棵古树的气息隐隐交融、共鸣,使得他的话语仿佛带着一种自然的说服力。而崇真老师虽逻辑严密,其辉光却如孤灯,虽亮却难以与外界呼应。李明低声对身旁的柳儿说:“我看到了,素羽老师之言更近‘道’,因其能量场能与万物共鸣。崇真老师之理虽精,却似困于形器之内。”

柳儿若有所思:“所以,真正的‘理’,或许本身就是一种能与宇宙能量和谐共振的波动?”

辩论结束后,两人心潮难平,信步走到学宫后的溪边。月色如水,洒在潺潺溪流上,泛起片片银光。柳儿忽然兴起,将纤手浸入冰凉的溪水中,闭目感受。

“明,你能否看见这水流的能量?”柳儿轻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