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六,阳光明媚,长安宫内一片宁静祥和。
李治坐在龙椅上,正翻阅着边军送来的奏报。
突然,他的眉头紧紧皱起,原来奏报上说突厥军队入侵了原州和庆州后,并没有离开,而是在边境地区徘徊,似乎在等待着什么时机。
李治深知突厥的威胁,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边境的百姓将会遭受更大的苦难。
他当机立断,对站在一旁的裴炎:
“不能让突厥这样一直扰着边境,必须立刻派将军前去抵御。我决定派遣李知十和王杲两位将军,分兵前往边境。你赶快拟一道旨意,让他们尽快领兵出发,切勿耽误了时机。”
裴炎应道:
“是,圣人。臣这就拟旨。只是关于李、王二位将军所领的兵力,是否需要再与兵部确认一下呢?毕竟要确保兵力足够应对突厥的进攻。”
李治思考片刻:
“嗯,你说得有道理。让兵部根据边境的实际需求来调配兵力,既不能太少,也不能浪费兵力。另外,告诉二位将军,到了前线后,要先摸清突厥的动向,切勿贸然出击。在守住城池的同时,寻找合适的机会进行反击。”
裴炎领命后,迅速拟好了旨意,并派人将其送到李知十和王杲的府上。两人接到旨意后,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前往兵部领取兵符,然后率领各自的队伍,马不停蹄地赶赴边境。
十余日转瞬即逝,然而边境的局势却愈发紧张起来。
近日,又有消息从边境传来,称突厥的温傅部落似乎开始蠢蠢欲动,有迹象表明他们正准备与之前入侵的突厥势力会合。
得知这一情况后,李治深感忧虑。
他深知温傅部落乃是突厥的主力之一,其战斗力不容小觑。
若让这两股势力成功会师,后果恐怕不堪设想。经过深思熟虑,李治认为必须派遣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将前往边境坐镇,以应对可能到来的危机。
于是,李治召集了朝中的大臣们,共同商议此事。他环视着众人:
“诸位爱卿,温傅部落乃是突厥的重要力量,仅凭分兵抵御恐怕难以奏效。依朕之见,应当派遣一位大总管率军前去讨伐,方可确保边境安全。礼部尚书裴行俭,他曾多次参与边境战争,对突厥的情况颇为了解,且有破敌之能。朕欲任命他为定襄道大总管,诸位意下如何?”
话音未落,崔知温便高声应道:
“圣人圣明!裴尚书的确是不二人选。他不仅熟悉突厥的战术,而且之前曾大破突厥,战功赫赫。由他担任定襄道大总管,必能不负陛下所托,成功击退敌军。”
李治微微点头,表示赞同。接着,他又看向众人:
“那么,是否需要让裴行俭自行挑选一些得力的副将呢?此外,再从各地调集一些精锐兵力,以增强我军实力,如何?”
众大臣纷纷表示赞同,认为这样可以充分发挥裴行俭的才能,同时也能确保军队的战斗力。
李治当即拍板决定:
“好!就依此办理。让裴行俭自行挑选副将,兵力则从京营和边军中调配,给予他足够的自主权。同时,传旨户部,尽快准备好充足的粮草;兵部则负责清点军械,确保物资及时送达裴行俭的军中。”
随着李治的一道道旨意下达,朝廷上下迅速行动起来,为即将出征的裴行俭大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旨意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飞到了裴行俭的府邸,他在接到这道任命之后,没有丝毫耽搁,马不停蹄地进宫谢恩。
李治在大殿上接见了裴行俭,他一脸严肃地看着眼前这位即将出征的将领:
“此次讨伐温傅部落,责任重大,朕将此重任托付于你,希望你不要辜负朕的期望。”
裴行俭跪地叩头:
“圣人放心,臣定当全力以赴,不辱使命!”
李治微微颔首:
“到了前线之后,不必事事都向朕奏报,若遇紧急之事,你可自行决断,不必拘泥于程序。朝廷会全力支持你的行动,确保你无后顾之忧。”
裴行俭再次叩头谢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