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亮率领的忠贞营先锋如同烧红的尖刀,从炸开的东门缺口猛刺入城。
有了他们这一股生力军的加入,瞬间打破了僵持的平衡。
“诛杀吴三桂!降者不杀!”刘芳亮怒吼着,长枪如龙,瞬间将一名吴军将校挑落马下。
他身后的忠贞营将士如狼似虎,对着张国柱部的侧翼发起了猛攻。
然而,吴军也不愧是辽东劲旅,即便城门告破,在最初的一阵混乱后,立刻在各级军官的指挥下,依托城内街巷、房屋,组织了层层叠叠的顽强抵抗。
吴三桂在得知东门被炸开、姜镶叛变的同时,也收到了刘芳亮部入城的消息。
他立刻做出了最冷酷也最正确的决定:放弃外城,收缩兵力,固守内城核心区域及他的行辕。
“传令夏国相、张国柱,节节抵抗,迟滞明军攻势。”
“王屏藩,带你的人立刻接管行辕防卫!”
“吴国贵、吴应麟收拢所有骑兵,在行辕前街集结,准备反冲击!”
吴三桂的声音冷静得可怕,他知道,现在慌乱就是死路一条。
吴三桂的命令被迅速执行,吴军展现了极高的战术素养,他们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在通往内城的主要街道上设置路障,占据两侧制高点,用弓箭和少数鸟铳进行狙击。
冲入城的忠贞营每推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
吴三桂的核心人马,其实就是当年的蓟镇边军,曾经是明廷倚仗的关宁骑兵和辽东骑兵。
当年袁崇焕督师辽东,实行“辽人守辽土”之策,使得辽东本地豪绅武装集团迅速崛起。
所以蓟镇辽东军事集团,究其本质,其实就是军阀武装。
满清正是利用辽东军阀养寇自重的心思,一次一次围点打援给明朝放血,使得大明各路无数强军死在了支援辽东的战场上,不然大明朝廷真的会灭不了满清?
祖、吴两家,本为姻亲,都是辽东武装集团最大的股东,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投降了清廷后不再出来领兵,指挥权落入吴三桂手中。
经过一片石之战,和入关后的接连征战,原本三万的辽东军骨干,眼下只剩万余左右。
但吴三桂的这支辽东军依旧不是其他绿营兵可比的,他们和满清八旗那种来去如风的作战风格又大不相同。
吴军作战更加严谨,他们不是把步兵和骑兵分离,而是步骑混杂,进可攻退可守。
比起明军,有骑兵之利,比起清军,又更加重视阵形配合。
狭窄的街巷使得兵力无法展开,忠贞营火器数量的优势被大大削弱,战斗迅速演变为残酷的逐屋争夺、短兵相接。
刘芳亮与姜镶合兵一处,攻势虽猛,但在关宁军顽强的巷战阻击下,推进速度并不快。
尤其是王辅臣部在攻打一条主要街道时,遭遇了夏国相部的拼死阻击,双方在街口反复拉锯,死伤惨重,一时僵持不下。
第一天夜间,战斗在城内多处呈胶着状态。
吴三桂甚至抓住一个机会,命令侄儿吴应麟率领集结起来的数百关宁铁骑,对突入过深的刘芳亮一部发起了凶狠的反冲锋。
骑兵在街道上的冲击力虽然受限,但在特定地段依然造成了忠贞营不小的混乱和伤亡,勉强稳住了一阵脚线。
吴三桂此时努力在寻找突围的机会,但他发现,李过用兵极为老辣。
北门看似压力最小,但城外旌旗林立,隐约可见明军调动,显然是故意留出的陷阱。
其他方向,忠贞营主力和姜镶的叛军正不断压缩他的生存空间。
“王爷,突围吧!再不走就来不及了!”吴应麟浑身浴血,再次劝道。
吴三桂看着地图,脸色阴沉地摇头:“李过巴不得我们出城野战,城外必有伏兵和大量火铳手等着我们,在城里,我们还能凭借街巷跟他周旋!”
吴三桂知道南明天子朱由崧重建的三大御营,配有大量的火器。
但他万万没想到李过的忠贞营也会配有如此犀利的火器,他对在野战中突破李过的围堵缺乏信心,宁愿依靠熟悉的城防工事进行最后的挣扎。
第二天,战斗更加惨烈,忠贞营和姜镶部逐步蚕食关宁军的阵地,但每占领一条街道、一座房屋,都要经过血腥的白刃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