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各路梆子、秦腔等等,都像风格各异的地方乐队,各显神通。
这各路神仙,就从四面八方,浩浩荡荡开进了北京城,为乾隆爷的寿诞开始了“内卷”式汇演。
这一演,可不得了了!
在北京这个超级大舞台上,这些戏班一开始是竞争关系,互相较劲。但演着演着,艺术家们就开始私下交流了:
徽班的老板拉着汉调的名角喝酒:“兄嘚,你们那个西皮二黄,调门是真高,听着真提气!教教我们呗?”
汉调的角儿也谦虚:“不敢不敢,您们的剧本和身段,那才叫一个讲究,我们也得学学。”
这就好比搞音乐的,玩摇滚的觉得民谣的旋律好听,玩民谣的又羡慕摇滚的节奏带感。于是,在乾隆爷的生日大派对这个绝佳的“孵化器”里,一次前所未有的“艺术融合”开始了。
徽班的底子(扎实的剧本和表演规范)
汉调的唱腔(西皮、二黄为主的音乐体系)
昆曲的身段(优雅细腻的舞蹈化动作)
京音的念白(为了让皇上听着顺耳,慢慢北京化)
其他剧种的精华(武打、特技等)
把这些玩意儿往一个大熔炉里一扔,哎呦喂!一种全新的、集大成的、既高雅又通俗、既好看又好听的艺术形式——平戏,北平的戏,就这么咿咿呀呀、锣鼓喧天地诞生了
从此,平戏就从乾隆爷的生日派对上一路唱响,从皇宫唱到民间,从北平唱遍全国,最终成了我们的“国粹”。
所以说,咱们的乾隆爷,不仅是个皇帝,还是个顶级的“艺术产品经理”和“选秀教父”呢!他这一个生日,不光自己乐呵了,还给后世留下这么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后来不知道哪个报纸给定的名字叫京剧。
有诞生就有发展。
另一个重要人物就是慈溪,京剧头号铁杆叶赫那拉女士。
这位老佛爷对京剧的痴迷,那可不是一般的追星,那是用整个国家的资源。
普通戏迷听戏是消遣,老佛爷听戏是“日常刚需”。在颐和园、在畅音阁,那几乎是天天传差,雷打不动。这听戏频率,比咱们现在追剧更新还勤快。而且一唱就是大半天,从午后能听到晚上七八点。这可不是广播背景音,她是真能坐得住,从头看到尾,精神头儿比台上翻跟头的武生还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