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室殿的朝议尘埃落定,天子旨意既下,文武百官便依次退朝。
廊檐下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青砖地面上,映出斑驳的光影。刘浪刚走出殿门,身后便传来一声熟悉的呼唤:“大将军留步!”
他回身望去,只见刘备身着紫色朝服,快步从殿内走出,脸上带着真切的笑意,快步上前。
他走到刘浪面前,先是拱手行了一礼,语气诚恳:“方才朝议之上,多亏大将军力排众议,据理力争,才让陛下定下接纳景升公之子(刘琦)的心意。备在此,代景升公与刘琦,谢过大将军!”
说罢,就要躬身下拜。
刘浪连忙上前一步,伸手扶住他的手臂,笑道:“玄德公客气了!某此举,并非为私,而是为了朝廷,为了天下大局。
刘琦既是朝廷命官,又与浪同为汉室宗亲,其势穷来投,本就该接纳,刘某不过是尽了分内之责罢了,岂敢受玄德公如此大礼?”
刘备直起身,眼中满是感慨,他望着远处宫墙之上的“汉”字大旗,缓缓道:“大将军虽说是为了朝廷,可在备心中,这份情分却不能忘。
想当年景升公在荆州时,备曾多得他的照拂,如今他身死国灭,其子刘琦走投无路,若朝廷真将其拒之门外,不仅寒了天下宗亲之心,景升公在天有灵,怕是也难以瞑目。”
他话锋一转,看向刘浪,语气越发恳切:“方才朝议之上,王朗、张合诸位大人担忧刺激孙策,反对接纳刘琦,备心中虽急,却一时想不出反驳之词。
幸得大将军挺身而出,以‘四不可拒’之由,说得群臣哑口无言,更让陛下下定了决心,这份见识与魄力,备自愧不如啊!”
刘浪闻言,微微一笑:“玄德公过誉了。刘某不过是常年领兵在外,更知如今朝廷缺兵少将、粮草匮乏的窘境。
刘琦带来的万余兵马、粮草军械,还有黄忠那等猛将,皆是朝廷急需之物。
至于孙策,其野心早已昭然若揭,即便没有刘琦之事,他也未必会安分,与其示弱,不如强硬,至少能让他摸不清朝廷虚实。”
两人并肩走在宫道上,身旁的内侍与官员见二人交谈,纷纷识趣地退到一旁。
刘备轻轻点头,赞同道:“大将军所言极是!”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忧虑:“只是刘琦年轻,又未经大世面,此次舍弃荆南来投,心中定然惶恐。
待他到了长安,还需大将军多费心安抚,莫要让他觉得被朝廷冷落。
还有那黄忠,乃是难得的猛将,需得好好任用,方能尽其所长。”
刘浪笑道:“玄德公放心,陛下已命太常寺准备仪仗,待刘琦抵达长安,会亲自召见,以示重视。
至于黄忠,刘某已有打算。如今凉州胡人不稳,庞德将军兵力不足,正好让黄忠率五千兵马驰援凉州,既能解凉州之危,也能让他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彰显朝廷对他的信任。”
刘备闻言,眼中露出赞许之色:“大将军此计甚妙!黄忠勇猛,庞德沉稳,二人联手,定能稳住凉州局势。如此一来,关羽将军便能无后顾之忧,专心应对西域联军。”
两人边走边谈,从刘琦的安置,到黄忠的任用,再到如今朝廷面临的北方危局,话题渐渐深入。
宫道旁的古柏郁郁葱葱,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倾听二人的谋划。
走到宫门口时,两人相视一笑,眼中皆是对未来的期许与坚定。
刘备转身离去,身影渐渐消失在宫门外的人流中。
到底是仁义之名广布天下的刘备,由此就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