孱陵城下的喊杀声已持续了三日,江东军的攻势如同潮水般一波接着一波,却始终没能越过那道不算太高的城墙。
五万精锐将士,在周瑜这位美周郎的指挥下,对着孱陵北门发起了数十次猛攻,云梯断了一根又一根,冲车撞得木屑飞溅,城下的尸体堆得越来越高,可城头依旧插着荆州军的旗帜,守兵的呐喊声也未曾减弱半分。
谁都知道江东军精锐。
他们能在长江上纵横驰骋,把荆州水师打得节节败退;能在旷野上列阵冲锋,让荆州的军队闻风丧胆;可偏偏到了“攻城”这件事上,这支精锐之师就像被抽走了锐气,连一道孱陵城都攻不下来。
说起来,这倒不是江东军将士不够勇猛,而是江东军从根上就带着“攻坚乏力”的短板,翻一翻过往的战事,便能看得明明白白。
当年江东猛虎孙坚孙文台,何等英雄?十七岁便敢孤身斗盗匪,后来讨董卓、破黄巾,一路杀得敌军望风而逃,可偏偏在攻打江夏时栽了跟头。
他率大军围攻江夏城,本以为能速战速决,却没想到被黄祖的守军拖入僵局,最后在一次巡查阵地时,被城上射来的冷箭射中,当场身亡。
要知道,黄祖在整个三国将领里,那都是排不上号的人物,麾下兵马也多是乌合之众,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居然能在孙坚的猛攻下游刃有余,最后还能反杀江东猛虎。
这事说出去,怕是没人敢信。
可事实就是如此,江东军从那时候就暴露了攻城不行的问题,即便有孙坚这样的猛将坐镇,也没能啃下江夏这块硬骨头。
孙家也因此和荆州结下世仇,孙策平定江东后,几次想为父报仇,攻打江夏,可每次都是损兵折将,连江夏的城门都没能摸到。
后来孙权继位,依旧盯着江夏不放,可直到赤壁之战打赢,江东都没能摸一摸江夏的大门。
最后还是吕蒙白衣渡江,背刺盟友关羽,靠着假扮商队偷袭,才总算把江夏攥在手里。
若是堂堂正正攻城,还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
再说说周瑜自己,他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赤壁一把火,烧得曹操八十万大军灰飞烟灭,也烧出了“美周郎”的千古美名。
所谓天下英雄你和我,赤壁夷陵两把火。
只能说曹老板看人真准!
可赤壁之后呢?周瑜率大军去打巴郡,本想趁势向西扩张,拿下益州,结果打了一年多,巴郡的城墙连个缺口都没打开,最后只能灰溜溜地撤兵。
转头又去打南郡,这次他更是拼尽了全力,最后连自己的性命都搭进去了,可到死都没能踏进南郡城一步。
就连曹操听到曹仁的奏报,都忍不住调侃:“不愧是曹仁,就连败仗败得这么优秀——仗是输给周瑜了,可南郡城最后还是没让他拿走,反而落到了刘备手里。”
这话听着是调侃,实则是点破了江东军的软肋。就算能在战场上打赢对手,也未必能把城池攻下来。
说这些,不是故意贬低江东军,而是想摆一个事实:江东军的优势在水战、在旷野奔袭,在那些能发挥他们“灵活机动”特点的战场。
可一旦遇上“攻城”这种需要死磕硬拼、讲究器械与耐力的战事,他们的短板就会被无限放大。